第二部分 第14節:管理的配套(1)

第4章管理的配套——

黃光裕論企業管理模式

家族式管理

不折不扣地快速執行

讓制度"說話"

管理就是無限次的調整

商人經營的是信息量

第5章重塑渠道價值鏈——

黃光裕論贏利模式

甩開中間商

包銷

定制招標

向上游廠家要利潤

嘗試差異化路線

重新定義戰略聯盟

第6章最重要的工作是把企業做好——

黃光裕論財富與社會責任

每個人的目標也不同,有的人可能創業的時候為了掙錢,有的人可能就是為了做一番事業,要盡可能做大。這樣的人一有機會絕對是要選擇出擊的。我屬于是第二種。我的目標不是掙錢,得個名,趕緊帶老婆孩子享福去,然後看著錢,生怕它別丟了。我不是這種人。

不是為財富榜而活

2004年,黃光裕以身價105億登上胡潤百富榜榜首。2005年時,他又以140億元的財富蟬聯胡潤百富榜榜首。2006年,黃光裕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全國第一,個人總資產為180億元。但是他覺得這些榜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我不是為了胡潤而存在的。我從未計算過自己的身價——覺得算這個沒什麼意義。

20多年的創業曆程使黃光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財富觀。他說:

從我個人來講,應該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企業的初步發展階段,第一個6年主要還是為企業的生存奔波時間多,那時有點錢,時間也多,能消費消費。1993年我逐步走入這個環境,財富對我而言是能做更多的事,享受的是做事。到1997年後企業的資金開始充裕,個人花錢不用怎麼想,但忙得沒心情、沒時間花。

有些人一生為了追求財富而活,所以他不快樂。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經濟學家認為,財富的增長和快樂並不成正比。在收入很少、生活貧困的時候,財富的增長是可以帶來快樂的,收入越多,快樂越多;增長到一定時候,因為需要不再迫切,這種快樂開始遞減。黃光裕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因為所有的事情有得必有失。對于那些關于個人生活、財富和快樂的理論,我考慮的時間越來越少。我想,一個人事業成功,會得到回報,于是獲得快樂。人總得找個由頭活著。不能說因為個人財富的增多而越來越不快樂,就不活了。

黃光裕所說的話一點也不虛偽,不矯情,反而顯露出一個白手起家的年輕富豪的豁達、淡然。雖然擁有如此龐大的財富,黃光裕卻說對財富沒感覺。

假如你在不停地發展自己的事業,那麼它就不是財富;如果停下來了,它或許是。但最大的可能是,今天你一無所有,但明天你什麼都有了,而後天你又回到了起點。

這是因為黃光裕是個注重實效的人,他不喜歡虛無的東西。對于富豪榜排名,他認為××億的財富是市場價值,股市是一種世界性的經濟表現。他說他做事的目的並不是因為富豪排名。

很多人想知道作為一個富豪,黃光裕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一天會花多少錢?黃光裕的回答是:

到了一定程度以後,你也很想去花錢,看到別人花錢,你很羨慕。但實際上你沒時間,也沒有機會花錢。即使偶爾有時間,心情、身體可能還配合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