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8節:外商才是真正對手(4)

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發展順利與否,首先要過中國"本土化"這一關,他們並不是來改變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的,而是要融入到中國的消費環境中來,他們成敗與否,主要看能不能與中國社會融合起來。

2005年10月左右,黃光裕曾受全球最大的電器零售商百思買的邀請赴美考察。經過考察,黃光裕得出一個結論:

他們的模式現在不適合中國市場。他們的門店不是很大,他們很多產品都是貼牌的、包銷的、定制的,是獨有的、有差異的,和同業比較,產品重疊的不到30%,毛利率極高,實際上已經進入到一個非常成熟的消費市場,但這以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為前提。在中國賣場,只有服務和價格的差異,產品共性達到70%。

他們的模式,在中國起碼十年之內是不可行的。

但看到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國美10年、15年以後的銷售模式。這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早地知道未來。

百思買在北美市場的成功所依靠的策略,即舍棄毛利率低的商品,針對高消費人群組織商品,堅持平價原則,同時以較好的購物環境、服務吸引顧客,進行差異化競爭。因此,黃光裕通過對百思買的研究,也提出了走高端路線,鵬潤電器就是國美對百思買模式的複制,是其對高端賣場的一次實驗,雖然被黃光裕寄予厚望,鵬潤電器的結局依然是草草收場。通過國美鵬潤電器複制百思買模式的失敗,可以看出走高端之路目前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

這也就意味著,百思買要進入中國市場必須建立一套新的模式以適應中國的國情,而要做到這一點,百思買就不得不向中國家電零售老大國美學習。

國美與廠家的關系一直比較緊張,廠家對國美"先拿貨後付款"的方式也表示不滿。因而,百思買希望采用"先付款後拿貨"的采購方式"討好"中國廠家,並希望改變零售商寄生式的生存方式。但是,這種變革的方向必須基于客觀現實的巨大改變:通過後台服務水平的提升來加強訂單的准確率,提高物流效率,幫助家電生產企業提高資金周轉率,從而讓家電生產企業為自己提供更多的資源,二者相榮共生。而百思買目前在中國的擴張速度還無法與國美相提並論,未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因此與家電生產企業的關系也處在一種不溫不火的狀態中。這顯然並不利于百思買在中國的發展。從這一點上來說,百思買要成為國美在中國市場的對手,還有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

"大公司規模將變得更大",這是馬太效應,也是國美擴張的法則。

由于國美在國內的迅速擴張,規模優勢為國美贏得了更多廠家的青睞,也使其在與廠家的對話中更有話語權,進一步為國美帶來了成本優勢。零售企業欲領先于競爭對手,要麼擁有成本優勢,要麼擁有差異化優勢。在成本優勢上,國美做到了。

至于百思買的資金優勢,我相信國美的資金優勢並不比它差,國美是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一個企業,百思買是美國企業的營銷模式。

一個企業,特別是一個零售企業,它是否能夠發展得好,錢是一方面,我相信更重要的是它的產品和營銷策略,錢並不是絕對的,因為零售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現金流,不需要在現金流方面做更多的考慮,所以錢只是一方面,這並不是我們最主要考慮的問題。我們絕不會因為它(百思買)而要調整任何策略,我們相信我們的策略和經營模式會讓消費者越來越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