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18節:《箴言》 時任總編輯(2)

很多人認為,Maxim模式對美國雜志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期刊分析家法赫(Fahey)寫道:"Maxim完全改變了我們的文化,而且這種'病毒'還在不斷蔓延。長篇的政治性文章、深度報道、小說連載逐漸從雜志上消失。剩下的只有短小、有沖擊力、不同角度的內容。這種模式假設:男人其實並不怎麼喜歡閱讀,他們只想找樂子。"

由于對雜志行業的潛在負面影響,Maxim受到了強烈的批評,期刊分析家略博(Loeb)說:"這本雜志的問題不是雷同,不是一知半解的語調,也不是凌駕于讀者之上的姿態??而是它沒有任何真正的采訪報道。它的內容幾乎都不需要去現場采訪,甚至不用電話采訪現實世界中的專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Maxim找到了神奇的盈利模式——你不用在'采訪報道'上花費什麼時間、精力和金錢,只要說些齷齪的東西,就會有讀者(或者說是翻閱者)付錢。"

訪談實錄

Maxim給讀者帶來的強烈的熟悉感與親密感就是它成功的原因

王棟:您平時經常讀哪些雜志?

埃德·尼達姆(EdNeedham):我讀《名利場》(VanityFair),我肯定也會看看我們的競爭對手:FHM(《男人幫》),Stuff。我還讀《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Weekly)。除了《名利場》,其他的雜志我都是為工作才去讀的。就個人興趣而言,我比較喜歡讀《名利場》和《紐約》雜志。實際上現在我對各種雜志感到有點厭倦了,對一些雜志感到厭煩。我個人的雜志閱讀量其實是很小的。

王棟:如果把Maxim(《箴言》)描述成一個男人,他的形象會是怎樣的?

埃德·尼達姆:他比較隨意自在,不趕時髦,容易為生活中的小事開心,心情歡欣愉悅,對電視上的娛樂節目和新事物有強烈興趣,又有一點懶散。

王棟:讀者期望從Maxim得到什麼?放松?

埃德·尼達姆:Maxim辦得十分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雜志能深入讀者的內心,與讀者保持著深層次的聯系,雜志與讀者建立了一種很親密的關系。Maxim用的是讀者的語言,表達的是讀者的看法,擁有和讀者一樣的幽默感。它給讀者帶來的如此強烈的熟悉感與親密感就是它成功的原因。要知道,許多美國雜志都很??我是英國人(而我現在又在美國工作),我的媒體工作生涯因此很特別。

英國報刊明顯不同于美國報刊,美國報刊的特色之一就是:給人感覺它們是學術性的、一本正經的、像教授授課式的、顯得格調高雅的,因而其與讀者的關系就好像是"教授與學生"間的關系,給人感覺就像是一個人在做講座,甚至到了"做學問、做研究、傳授知識"的層次。而Maxim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並不用這種方式互相交流。

Maxim直截了當??我們雜志是和讀者處在相同的水平線上的——這一水平線是指他的興趣,他對世界和對他自己的看法,他買的東西,他的消費習慣,他怎樣表達他的擔憂。

王棟:您曾經在英國版的FHM工作過,後來去了美國的《滾石》雜志(RollingStone),現在又為Maxim效力,能否講講美國的雜志出版業和英國的雜志出版業有什麼不同?比如管理方式方面?同廣告商的關系?同讀者的關系?

埃德·尼達姆:每一家出版公司都是不同的,每個公司都有其獨特的管理運作方式和個性特點,我很難籠統地比較英美兩國出版公司運作方式的不同,因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和公司特色。而且要比較的話,還得看該公司是私人公司還是大型上市企業,因此我們不想進行大而無當的概括。不過我確實認為兩個國家的雜志業存在很大的區別:我們的公司丹尼斯出版公司(DenniesPublishing)是一家英國公司,出版FHM的電子地圖公司(Emap)也是一家英國公司。和美國的出版公司相比,像時代(TimeInc.)、赫斯特(Hearst)、或者康泰納仕(CondeNast)這些超大型公司相比,這兩家英國公司規模都很小。英國的出版公司,如丹尼斯,其公司文化就很有英國特色——等級制度不那麼明顯,不同等級的職員間的關系更加坦誠開放,更加友好。對我個人而言,這是更適合我的一種企業文化,因為我認為這種體制為優秀人才提供了迅速晉升的機會,營造了一個能讓他們感到安全而且能更好地進行創造性工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