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帝皇太極(3)



謀略:謀位施計

皇太極為什麼能取得上述的文治武功?原因很多,但關鍵在于謀略。謀略是關乎政治家、軍事家心智高下、事業成敗、民族盛衰、國家興亡的大事。下面講四個例子。

精心謀劃,繼承汗位。滿族先人女真像許多游牧民族一樣,汗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努爾哈赤身後的大位由誰來繼承?當時沒有一個制度。努爾哈赤生前為著鞏固權位,先幽死胞弟舒爾哈齊,又殺死長子褚英。努爾哈赤晚年在汗位繼承問題上非常煩惱,他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宣布《汗諭》:實行八和碩貝勒共議推舉新汗和廢黜大汗的制度。所以,他死之後,尸骨未寒,汗位之爭,非常慘烈。當時在諸貝勒中,以四大貝勒的權勢最大,地位最高;此外,還有多爾袞、多鐸。四大貝勒是: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皇太極在四大貝勒中,座次和年齒均列第四,為什麼卻能登上後金國汗的寶座?因為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長期而巧妙地運用了謀略。

當時的形勢是:二貝勒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兄,其父舒爾哈齊獲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過,自然沒有資格也沒有條件爭奪汗位繼承權;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兄,有勇無謀,生性魯莽,軍力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過失獲罪,莽古爾泰竟親手殺死母親。這種人,名聲差,可做統兵大將,但不能做一國之君,更沒有條件爭奪汗位;大貝勒代善有資格、有條件也有可能繼承汗位。代善性格寬柔、深得眾心,且軍功多、權勢大。努爾哈赤曾預示日後由其襲受汗位,說:“百年之後,我的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極雖懷大志、藏玄機、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爭奪汗位繼承,各方面均處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設機關。

這里面有一個故事:努爾哈赤小福晉德因澤向天命汗告訐(jie)大福晉兩次備佳肴送給大貝勒,大貝勒受而食之;又送給四貝勒,四貝勒受而未食。大福晉經常派人去大貝勒家,還在深夜外出宮院。努爾哈赤派人調查屬實。他不願家丑外揚,便借故懲處大福晉。這件事在滿洲貴族中曝光後,大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無力爭奪汗位。有人說小福晉德因澤告發是受到皇太極的指使,皇太極藉大福晉同大貝勒代善難以說清道明的“隱私”,施一箭雙雕之計:既使大貝勒聲名狼藉,又使大福晉遭到懲處。大福晉在這次事件中受了點“傷”,但沒有“死”,不久又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

大福晉就是多爾袞、多鐸的生母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當時37歲,正值盛年,豐姿饒豔。阿巴亥生有三個兒子:當時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多爾袞、多鐸兄弟也有資格同皇太極爭奪皇位。要削弱多爾袞、多鐸的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處死大妃。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和幾個貝勒說先汗有遺言,讓大福晉殉葬。在皇太極等四大貝勒的威逼下,她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後,多爾袞、多鐸年幼,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據《清史稿·索尼傳》記載,多鐸曾說:“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由此看來,努爾哈赤生前或有遺詔,可是至今沒有見到。多爾袞死後議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說:“太宗文皇帝之繼位,原系奪立。”所以,皇太極到底是繼位還是奪位?至今學界仍有不同的意見。

代善失勢、多爾袞失母,皇太極在大位爭奪中處于有利地位。新汗的推舉議商,在廟堂之外進行。大貝勒代善的兒子貝勒岳讬、薩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說:“四大貝勒(皇太極)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代善說:“這是我的夙願!你們所說,天人允協,誰不贊同。”這樣,父子三人議定。第二天,諸王、貝勒、貝子聚于朝。代善將他們的意見告訴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諸貝勒。沒有發生爭議就取得共識。皇太極經過長達15年的精心謀劃,終于登上大位。皇太極初登新汗寶座時,四大貝勒並肩而坐,處理軍政大事,四人輪流分值。爾後,皇太極除掉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脅服大貝勒代善,終于“南面獨坐”,穩固了權力。

一後四妃,籠絡蒙古。皇太極在盛京立五宮——“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分屬于蒙古科爾沁部和察哈爾部。皇太極娶異民族的“一後四妃”,主要是出于籠絡蒙古的政治考慮。

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的女兒。成婚那年,皇太極23歲,博爾濟吉特氏15歲。皇太極繼位後,博爾濟吉特氏成為後金第一夫人,稱中宮——清甯宮大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登上皇帝寶座後,妻以夫貴,博爾濟吉特氏就成為中宮皇後。

皇太極寵愛的還有四位皇妃:

第一位是關雎宮(東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是中宮皇後的侄女,也是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的姐姐,天聰八年(1634年)同皇太極結婚。這時她已26歲,皇太極也已43歲。

第二位是麟趾宮(西宮)貴妃那木鍾,為蒙古阿霸垓郡王額齊格諾顏之女。她原是蒙古林丹汗囊囊福晉,林丹汗死後,投順後金。同年,皇太極娶囊囊福晉為妻。那木鍾貴妃後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爾和一女。她的兒子博穆博果爾及其王妃,日後演繹出一段生動離奇的故事,留待談到順治皇帝時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