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伸正義召回祖大壽 抗上命堅守甯遠城



顯佑宮秘笈載:天命十年歲尾,諜工報南朝盡撤關外之軍于關內,甯前道袁崇煥抗命,據孤城死守。天命十一年正月,汗王率全國之兵征甯遠。

袁崇煥單騎巡邊的事,越傳越神,說他一人刀劈數只猛虎,獨斬千條惡狼,傳來傳去,把他傳成了楚霸王、趙子龍似的人物,不少人能為一睹袁崇煥的風采而感到自豪。

任命他為兵備僉事監關外軍的邸報一到山海關,眾人便議論開了:這回平遼大業又多了一員猛將。接替熊廷弼的經略王在晉更是喜出望外,他真的希望自已帳下能有一位膽識皆備的人才,他撂下邸報想著:如何接待這位大英雄。

侍衛進來稟報:“兵備僉事監關外軍袁崇煥袁大人求見。”

“什麼?你說什麼?袁崇煥來了?”

“是,袁大人正在門外恭候。”

他大吃一驚,剛剛接到邸報,人就到了:“來之何其速也。快,各位,咱們一起出迎袁大人,也好一睹大英雄的風采。”

袁崇煥此時身著正五品官服,正在階下等候,見院中忽忽拉拉地走出一群人,他還以為出了什麼事。走至近前,才發現原來是經略大人率眾出迎來。他慌得急忙跪倒:“卑職袁崇煥拜見經略大人。”

王在晉小跑著下了台階,雙手將袁崇煥攙起:

“久聞袁大人英名,今天終于一睹英姿,果然是英雄本色。適才老夫剛剛接到邸報,沒想到大人就趕到了,足見大人憂國憂民之心。”

袁崇煥自謙道:“卑職一介書生爾,久聞老大人乃天下文壇之泰斗,老大人身為中書舍人之職時,有幾篇奏章,為天下士子所推崇,卑職至今尚能成誦,從今以後,卑職便可在老大人帳下聽令,並日夜聆聽教誨了。”

王在晉被袁崇煥這幾句話捧得暈暈乎乎的,他抓著袁崇煥的手道:“安知來者不如往者,後生可畏,後生可畏也。袁大人,請!老夫今天要破例為你接風。”

席間人們仔細地觀察著袁崇煥:七尺來的身材,顴骨稍高,前額稍突,眼眶有些往里陷,眼睛不大,但卻炯炯有神,一綹稀疏的胡子約二寸許。單憑外貌,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將其與刀劈群虎的事聯系起來。

袁崇煥發現大家在打量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各位大人,你們不要聽信那些傳聞,下官根本就沒打過虎,連虎是什麼樣的都沒見過。”

他越是如此說,人們對他越是崇拜,大家紛紛說道:“袁大人不必過謙。”

袁崇煥遇到這類事已不止一次了,他不想爭辯,越辯人們越是不相信,他搖搖頭,只好一笑而已。

王在晉也是滿腦袋的平遼事,客套了一番後,便徑直進入了話題:“老夫久聞大人精悉兵事,此番赴遼,如何為老夫籌劃?”

袁崇煥欲離席對答,王在晉抬起左手:“大人不必拘禮,坐下說,坐下說。”

袁崇煥正襟而言:“老大人,卑職以為,監關外軍當務之急是要速與毛文龍部取得聯系,盡快將糧草軍運至島上,以安島上軍民之心,使之成為一把尖刀,牢牢插在奴酋背後,令奴不敢輕易覬覦山海關。再者,要速招覺華島祖大壽來歸。人傳祖大壽欲擁兵自立,我們不能讓這一傳聞成為事實,卑職後天就動身赴覺華島與之面談,能談成最好,談不成也要設法說服其部眾,迫其來歸。覺華島數萬軍民是抗金的一支重要力量,歸來後,撥三萬人修築甯遠城,與覺華島成掎角之勢,使之成為山海關的咽喉。同時,到遼西各地招集散兵游勇,把失去的遼西各城堡亦相繼恢複起來,築一道屏蔽山海關的銅牆鐵壁。有了咽喉,又有了銅牆鐵壁,然後伺機再謀劃河東。”

王在晉聽罷,心花怒放,他心想:覺華島早應派人聯絡,可無人敢去,天送我一個袁大膽,太好了。想到這,他舉杯道:“袁大人研習遼事多年,平遼大計已成熟于胸,來,諸位,咱們共敬袁大人一杯,祝其馬到成功。”

眾人一齊站起,大人請。

第三天夜晚,袁崇煥從甯遠城城南的一淺灘乘一只舢板,帶著印信和經略大人給祖大壽的親筆信,直奔覺華島。船行了大約兩刻功夫,覺華島便已遙遙在望。袁崇煥站在船頭望著微波萬頃的大海,心中起伏不定。

在船上,他與船夫閑聊,船夫說:“這幾天努爾哈赤不斷派人到島上勸降,前天又來了。”

“祖大壽答應了嗎?”

“小的不知道。”


袁崇煥陷入了沉思,若是祖大壽降了奴酋,此行便是入了虎口,他吩咐船夫找一個無人處靠岸,悄悄上了島。

他手握長劍,穿行于草叢中,行至兵營木柵前停了下來,悄悄往里觀看,巧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眼簾:常思恩。夜色中,常思恩正帶著幾名士兵在巡營。他高興極了:“真天助我也,此行必可成功。”

他悄聲喊道:“思恩賢弟。”

常思恩正行走間,覺得有人在叫他的名字,仔細一聽,是袁大人的聲音,他四下張望:“袁大人,你在哪里?”

袁崇煥見就他們幾個,便放心地走了出來:“思恩賢弟。”

常思恩奔了過來,他緊握著袁崇煥的手:‘“袁大人,可把你給盼來了,怎麼?又是自己?”

袁崇煥笑著:“對,又是自己,島上情況如何?”

“大人來得正好,這幾天奴酋那邊不斷派人來勸降,孫得功那個混帳東西也來了。祖將軍的態度叫人摸不透,他弟弟祖大樂卻一心想投降,還有個叫海上蛟的,張羅得更歡。現在他們正在祖將軍府中議事呢。”

袁崇煥懸著的一顆心落了下來:“這麼說,祖大壽還沒投降。”

“沒有,我看他輕易不敢走這一步,島上的一些弟兄不會跟他走。”

“好,你這就帶我去見祖大壽。常有怎麼樣,他好嗎?”

“好,一會我叫上他,一起保護袁大人,以防有變。”

袁崇煥點頭應道:“那就多謝二位了。”

祖大壽與孫得功同在王化貞帳下為將,祖大壽的弟弟祖大樂與孫得功私交甚密,見孫得功入金後多受禮遇,便動了降金的念頭,尤其是經孫得功反複勸說後,更堅定了他降金的決心。

袁崇煥在常思恩的引領下進了將軍府,站在廊下,里面果然正在激烈爭論。

祖大樂道:“哥,我看大明沒什麼指望了,咱們是遼東人,現在困守孤島,能往哪撤,撤進關內?大明上下,一團烏煙瘴氣,現在是宦官魏忠賢當政,這樣一群敗類,能打得過努爾哈赤的十三萬鐵騎嗎?眼下咱們是有點糧草,可數萬人的吃喝,這點積蓄能維持多長時間?李永芳歸順被招為駙馬,孫得功現在已是副總兵,汗王對漢官格外禮遇,要我看,咱們早一點過去,早一點享福。哥,你還猶豫什麼?”

海中蛟道:“祖帥,朝廷對邊將太絕情了,楊鎬、熊廷弼、王化貞,都在大獄中呢。我們在戰場上玩命,那些文官們在後面捅黑刀子,這樣的朝廷給他干個什麼勁?我看汗王是個英明之主,正如李永芳所言,汗王六十多了,還親自征戰,馬不歇鞍,萬曆皇帝呢?三十年不理朝政,現在這個小皇帝,成了小木匠。一個這麼大的國家,被一個割了雞巴的的太監統治著,大明的滅亡我看是遲早的事。”

祖大壽端坐在虎皮椅上,陰沉個臉一言不發。

海中蛟道:“我說祖帥,你別這麼悶著好不好,快把人急死了,大明要是管弟兄們的飯,咱就聽大明的,大明要是不管飯,咱就投大金去。”

袁崇煥在堂下大聲道:“誰說大明不管飯,管飯。”他昂首挺胸地走上大堂,祖大樂怒喝道:“你是什麼東西,敢在此咆哮公堂。”

“本官大明兵備僉事監關外軍袁崇煥。”他亮出了自己的印信,眾人一見這是真正的朝廷命官,立刻變得鴉雀無聲。

祖大壽雖然與袁崇煥從未見過面,但見過常思恩帶來的信,知其單騎巡邊之事,對袁崇煥充滿敬意。他急忙走出公案,參拜道:“末將祖大壽叩見袁大人。”

袁崇煥上前一步,將祖大壽攙起:“將軍請起。當遼西全線崩潰之時,將軍獨撐欲塌之天,安頓流民,搜集殘部,以一孤島與奴酋抗衡,為朝廷在關外保存了一塊樂土,忠君愛國之心,可昭日月,袁某在此還要多謝將軍。”

這幾句話說得太到位了,祖大壽確實克服了許多困難,但有人竟造他的謠,說他要投降,搞得他現在是有家不能歸,有國不敢投。袁崇煥的一番話表明了朝廷對他的態度,是對他據守孤島的肯定,他感動得泣不成聲,熱淚盈眶。

袁崇煥轉過身來,臉色突然一變:“可有的人卻要投降奴酋,甘當叛臣賊子。爾等非占山為王的流寇,是堂堂正正的朝廷之軍,當此國家多難之際,正應為君父分憂,遠的不說,就說宋朝的岳飛,他精忠報國,率兵抗金,雖然為奸臣所害,但卻受世世代代的景仰。而那位害死岳飛的秦檜,卻千秋萬代地跪在岳飛墓前,遭人唾罵,他的後人都恥于姓秦。再說文天祥吧,面對蒙古人的屠刀,視死如歸,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句,成為名垂千古的英雄。遼陽城陷落之日,張銓張大人慷慨就義;袁應泰自焚身亡;張神武將軍獨率二百人,直挑遼陽城,二百人全部壯烈犧牲,其膽其氣,令奴酋膽寒。多少英雄豪傑為了國家的存亡,置個人生死于度外,他們是我大明之脊梁。”

一席話說得那些良心未泯之人低下了頭。


袁崇煥進一步說道:“我大明,天朝之國也,自古及今,你們看到哪個夷狄之君長久君臨華夏了嗎?沒有,即使偶爾得勢,也都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如今聖上睿智英明,君臣一心,同仇敵愾,正圖恢複。諸位已建功于前,更應立業于後,為何要以千金之軀委身適賊,為天下唾罵?”

袁崇煥的一番義正辭嚴,打動了祖大壽,他率先表態:“袁大人,末將願率島上所有軍民聽命于大人。”

祖大樂與海中蛟等人已同孫得功定好,明天就要率全部人馬投金。海中蛟本是綠林出身,後來投奔了祖大壽,是個有奶便是娘的主,如今見官軍一敗塗地,關外已是金國的天下,還在這孤島困著干什麼?趁早投了大金去。眼瞅著好夢成真,半路卻殺出個程咬金,把他們的如意算盤全打亂了,氣得嗷嗷亂叫:“哪里蹦出這麼個鳥僉事,一口一個為國盡忠,憑你那張三寸不爛之舌,就想讓咱們弟兄們給你賣命?弟兄們,別上他的當,想活命的跟我走。”

祖大樂先跟了過去,祖大壽勃然大怒:“大樂,你混帳!”祖大樂嚇得停了下來,其他幾位想跟上去的也都止住了腳步。

海中蛟走出了十幾步,回頭一看,一個人也沒跟上來,他一抱拳:“祖帥,咱們後會有期。”

祖大壽心想:此人一走,他的一千多名弟兄也得走,那樣的話,島上就亂了。他喝道:“把他攔住。”

袁崇煥悄聲對常思恩道:“綁了他。”

常思恩應了一聲,一個凌空飛躍,落在了海中蛟面前:“站住,你這個敗類!”

海中蛟一看是常思恩,冷笑道:“怎麼?想跟爺過幾招?”

海中蛟有些蠻力氣,只要一喝醉酒,便叫手下牽一頭牛來,與之角斗,每次都將牛摔倒才算了事,看著眼前的常思恩,他根本沒放在眼里,大喝一聲:“閃開,不然老子對你不客氣。”

他抬起左手一撥拉,想把常思恩推一邊去,可當他手伸到常思恩跟前時,手腕上的神門穴一下子被點中,胳膊一軟,耷拉下來,什麼勁也使不上了。

“嘿,兔崽子,竟敢暗算你爺爺。”他掄起右拳,向常思恩打來,常思恩頭一低躲了過去,就勢抓住海中蛟的右手腕,用力向左一帶,這叫借力發力,海中蛟身子向左一撲,常思恩從側面抬起一腳,踹在海中蛟的屁股上,海中蛟一下子摔在地下,幾名士兵沖上前將他捆了。眾人見力大如牛的海中蛟,頃刻功夫便被常思恩打倒在地,無不稱奇,有的還叫起好來:“常思恩,好手段。”

袁崇煥命道:“把他押下去,聽候發落。”

游擊府外,海中蛟的舊部站了黑壓壓的一片,一個個劍拔弩張。袁崇煥走了出來,站在台階上:“弟兄們,海中蛟要帶著你們投降金狗,讓你們各位剃了發,梳個大辮子,回過頭來,殺咱們這些弟兄,你們答應嗎?”

一句話問得大家啞口無言。

“有願意走的,你現在就走,本官絕不為難你。”

一些士兵道:“我們豈能殺害自己的兄弟姐妹,我們不去。”

袁崇煥贊揚道:“大丈夫當忠君愛國,諸位都是好樣的。大家都回自己的營地去吧。”

一場風波輕而易舉地被平息,祖大壽對袁崇煥的膽量機敏非常佩服,他重新擺下酒宴,為袁大人接風,是夜,一直聚到更闌。

袁崇煥招回祖大壽的消息傳到朝廷,君臣贊不絕口:果然是位將才。孫承宗更覺臉上有光,而王在晉卻因力主在山海關前八里堡修城,與袁崇煥和兵部發生爭執,被調往南京。

孫承宗主動請纓,親自掛帥,出任經略。

離京之日,天啟帝親自送老師于崇文門,賜尚方劍、蟒服。臨行,葉向高秘語孫承宗:“魏忠賢一黨,勢力越來越大,大到了把持朝政的地步,恐怕將來要為害社稷,汝在外當設法圖之。”

孫承宗道:“先生放心,學生自有主張。”

孫承宗與袁崇煥在遼西苦心經營,甯遠城竣工後,又向西將防線推至杏山、錦州一帶,三年前失去的疆土已基本恢複。

魏忠賢見孫承宗、袁崇煥手握重兵聲望日重,欲結交之,他派宦官劉應坤赴關外犒軍。

這次犒軍規模空前,魏忠賢幾乎將兵械庫中一大半的家當都拿了出來,有紅夷大炮十門,弓弩刀槍幾十余萬,白銀二十萬兩。犒軍物質送到之日,前方將士深受鼓舞,紅夷大炮抬進甯遠城時,夾道歡迎的人群沸騰了,歡呼聲響徹云天,劉應坤坐在馬上自然十分得意,他不斷地向歡迎的人群揮手致意。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孫承宗竟潑了他一頭涼水。

孫承宗由于葉向高的提醒,對宦官犒軍自然多了幾分警惕,他告誡眾將道:“太祖皇帝曾說過,‘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聖人之深戒。內臣們在宮禁,止可使供灑掃,給使令、傳命令而已,豈宜預政典兵?’宦官不得干政,太祖皇帝早有定制。英宗、武宗時綱紀松弛,遂有王振、劉瑾之亂政,前車之鑒不可不慎。”

孫承宗按規矩接完聖旨,便像沒事了一樣,只是按一般的規格接待劉應坤的食宿,晚飯吃的是與士兵一樣的飯菜。劉應坤氣得臉都變了色,在朝中哪個大臣看到他不是客客氣氣的,就連首輔葉向高對他也是禮讓三分:“我們千里迢迢,風餐露宿,到了塞外,你孫承宗連句安慰的話都沒有,還用豬食打發我們,真是欺人太甚!”他將桌子一掀,“我們消受不起孫經略的款待,走!”

回到京城,他哭訴于魏忠賢前,魏忠賢恨得咬牙切齒,他冷笑道:“孫承宗,你這個不識好歹的東西,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你得意個啥,魏爺爺早晚得收拾了你。”

汗王于天命十年遷都沈陽,大金國的君臣們瞪大了眼睛在盯著南朝政局的變化,劉應坤一事傳到沈陽城,皇太極笑道:“孫承宗之剛烈,絲毫不遜于熊廷弼,自古及今有幾個朝臣能斗過宦官的,我看孫承宗倒黴的日子快到了。”

天啟六年四月,兵部侍郎李邦華,以視軍為名,帶著葉向高密信來到了塞外,孫承宗打開看到:“聖上乳母客氏與魏忠賢串通一氣,把持朝政,愈演愈烈,朝中人已有稱其為九千歲,更有甚者,江南竟有人為魏忠賢立生祠。任其下去,大明恐亡在此人手里,汝應當機立斷,誅閹黨,正朝綱……

孫承宗對魏忠賢把持朝政的行為雖有所警惕,但這個魏忠賢對邊關事非常熱心,時常派宦官到前線來送這送那,邊關將士對其頗有好感,所以他並未覺得魏忠賢壞到哪去。現在接到的葉先生的密信,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一個宦官竟敢接受別人九千歲的稱謂,離萬歲就差一千歲了,這還了得?從古到今,享受生祠的僅有諸葛亮一些為數不多的功臣。一個宦官有什麼豐功偉績,活著就蓋祠堂?這不是第二個劉瑾嗎?”

他這才下了決心:“李侍郎,你轉告葉先生,我不日就將帶兵進京,除掉這個奸佞就是了。”

孫承宗過低的估計了魏忠賢的力量,他與李邦華的談話竟被人偷聽了去,這個人是魏忠賢安排在軍中的閹黨,也姓魏,叫魏廣微。

魏忠賢最怕的是孫承宗,因為他不但手握重兵,還是皇帝的老師,小皇帝對他言聽計從。接到魏廣微的密報,他嚇壞了,急得團團轉,卻想不出好辦法。

孫承宗這次行動十分迅速,第三天,便快馬進關到了天津,在當地調兵三萬,並以賀聖上大壽為名,到皇帝那告禦狀。

生死關頭,魏忠賢只有求救于皇帝了,他跪在皇帝床前,痛哭流涕:“奴才一片忠心,孝敬皇上,可朝臣卻視奴才為眼中釘肉中刺,非要除掉奴才不可。孫承宗現在提三萬精兵于京畿禁地之內,不知要干些什麼,還請陛下救奴才一命。”

天啟帝雖然年輕貪玩,但對自己的老師十分信任,他笑了:“好了,你不要害怕,孫承宗大概聽到了些什麼,也許對你有些誤會,朕叫他回去。”

聖旨一下,孫承宗進不了京,當然也就告不了狀,只好返回山海關。清君側的失敗,導致雙方勢同水火,魏忠賢干脆撕破了臉皮,利用皇帝貪玩之機,多次假傳聖旨,處處給孫承宗制造麻煩。

孫承宗空懷一腔報國熱血,卻被魏忠賢逼得走投無路,天啟六年,他一封辭呈遞了上去,不久被批准回了老家。

朝廷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孫承宗被魏忠賢搬倒,正直的朝臣們失去了依靠,葉向高也只能是唯唯而已。投靠魏忠賢的朝臣,即閹黨們更加肆無忌憚起來。孫承宗離職的晚上,九千歲府大擺宴席慶賀。

魏忠賢替天啟帝下旨,命閹黨高弟出任平遼經略。席上,魏忠賢對高弟道:“高大人,你上任後要盡量避奴酋之鋒芒,以固守為上策。吾曾多次派人到關外巡邊,孫承宗修的那些個城池,根本不堪一擊。以此待敵,敵至必敗,敗則罪名立至。朝臣就會借機興風作浪。我們決不能授這些朝臣以口實,因此關外那些個破城池可盡棄之。山海關乃天下第一雄關,我再調一些紅夷大炮,你就給我死死守住山海關。”

高第上任後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盡撤關外軍民于關內。接到高第的命令,袁崇煥怒發沖冠,四年之中,他與恩師苦心經營,原來丟失的七十二個要沖,已恢複了四十五處,遼西大地又有了昔日的生氣。尤其是甯遠城,商賈云集,真的成了一方樂土。錦州、杏山、大、小凌河、松山、塔山等處已成為阻擋奴酋的前沿。可這位經略大人連都不看一眼,說放棄就放棄,這是犯罪。他快馬奔走于各城,說服各城將領頂住壓力,堅決不撤。但他畢竟不是經略,那些將領也不是他袁崇煥。毀城之日,袁崇煥痛哭失聲,他看到十幾萬民眾再一次背井離鄉,氣得昏厥了過去。醒來後他大罵高第,同僚勸也勸不住,他命手下精于筆墨者,一連寫了二十多篇奏章給內閣,痛斥高第的罪行,並發誓道:“我為甯前道,城在我在,我在城在,決不離甯遠城半步。請聖上立即治高第棄城之罪。”

魏忠賢沒想到此舉會遇到袁崇煥如此強烈的反抗,他也有些心虛,派人囑咐高第:“已經撤的就撤了,袁崇煥不撤,就讓他守著,看他能守到幾時。”

消息傳到沈陽,努爾哈赤心花怒放,孫承宗辭官,上來個飯桶高第,征明的機會又來了。他立即召集朝議,眾貝勒眾大臣情緒沸騰了,代善道:“甯遠現在富得冒油,南朝軍民撤退,扔下了大批糧草,咱們現在正缺糧食。四年多沒打大仗了,該是狠狠摟一把的時候了。”

莽古爾泰更是急不可待:“父汗,咱們明天就出發,兒臣願為先鋒。”

皇太極卻持反對態度:“父汗,兒臣以為,還是應慎重一些為妥。甯遠現在是關外唯一一座孤城,對此,袁崇煥和城中軍民都非常清楚。他們之所以敢據孤城自守,一是他們一定作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備,二是他們也一定在守城上下了極大的功夫。兵法云:兵置死地而後生。甯遠城現在是死地,攻之傷亡必重。再者,我們從拿下廣甯後,就再也沒打過像樣的大仗,這幾年將全部精力都用在治理國內事務上了,對南朝情況知之太少,甯遠城內現在是個什麼樣,還搞不清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何以戰?因此,兒臣以為還是應先派諜工打進甯遠,將城內情況摸清,要里應外合,這樣攻之更有把握,也可以減少傷亡。”

莽古爾泰喊道:“八弟,你也太謹慎了吧。區區一個甯遠城,我八旗十三萬鐵騎,一人拆他一塊磚,也把他拆平了。”

努爾哈赤也認為:不就是個小小的甯遠城嗎?吾破之如探囊取物爾。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以六十八歲的高齡,率十三萬八旗鐵騎,再次禦駕親征,浩浩蕩蕩撲向關外孤城——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