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血 色 山 河(二)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各地飽受水深火熱之苦的農民相繼學樣,紛紛揭干起義。好快就有官宦子弟劉霸道利用今山東惠民地區的“多盜”條件,樹起旗幟,其眾達十多萬,要號“阿舅賊”。


接著是漳南(河北故城縣東北)人③孫祖安,自號將軍,領數百人,入高雞泊起義,得到同縣人竇建德的幫助。


農民起義的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開始是星星之火,不到一年,就成為燃原之勢的大火了。其他的起義團隊就不詳細羅列了。現在,作一個大體上的統計,一共有多少反隋的團隊呢?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指出:


從六一一年王薄起,到六二八年最後一位民變領袖梁師都被新興的唐王朝所滅,全國再歸統一,十八年間,兵變民變以及宮廷政變,共一百三十六起。有五十余位領袖人物,每人都集結兵力十五萬人以上,割據一方,或稱帝王,或稱可汗,互相混戰。其中最重要的有二十余人。④這麼頻繁慘烈的農民起義,好快就隋文帝遺留下來的花花世界卷入一片血與火交織的“網”里面。


隨著王薄打起“第一槍”的局勢的不斷地發展,隸屬于封建王朝里的大地主階級代表之一的楊玄感以為奪權反隋的時機已經到來,就打起如意算盤,指望籍著其他“變民”的力量,遽然發難,把隋政權拿下。


楊玄感究竟是何方神聖呢?他正是楊素的兒子。如果讀者稍看過隋唐史的話,就可能不會忘記,楊素是楊廣奪嫡時的強大支持者。楊廣在老爹老娘面前演戲的本事,足可以拿美國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大獎。這個楊素卻給人以“威武傲慢”、“老奸巨滑”的印像。這對最佳搭擋,一唱一和,楊勇太子好快就給拉下馬。另此,楊素是參與楊廣“弑父”的團隊成員之一。可以說,楊素不光是一位打仗了得的“清河公爵”⑤,更是一位擅長搞搞地下大陰謀,見風使舵的大野心家。如果他出生在今天的話,他很可能成為一位“八面玲瓏”的野心勃勃的老牌政客。


俗話說得好,“虎父無犬子”,楊玄感從其父那里遺傳了野心。“物以稀為貴”,隋朝內部“籠里的雞作反”的為數畢竟不多,楊玄感又是首批,有必要稍作介紹。


原來這家伙年少時有點兒“白癡”,周圍的人都認為他是個“癡兒”,楊素不同意,對親友說:“此兒不癡”,真是知子莫若父,楊玄感長大後,文武雙全,喜讀書,善騎射。


在這方面,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二人很像他。他們都是貴族子弟,長相俊美,卻剛健爽朗,又精通武藝,能上馬打仗,又有學問。他們是帥哥,不用多說,在當時一定都很得美女的歡心了。


楊玄感得到父親的恩萌,春風得意,好快就封官,掌握了權力。直到煬帝上台後,也許不滿楊素權力獨大,炙手可熱,對他恨之入骨。楊素也感到危機邃然逼近,因此生病時不肯服藥,不久就一命烏呼。他這樣死,也不為難他了。楊廣得悉後,悻悻地表示:“楊素即使不死,必有一日全家誅滅!”,這話傳出去後,楊玄感就感到毛骨悚然,如刺被背。他可不是省油的燈,暗中作好准備,又不惜一切地肉麻地拍楊廣的馬屁,把皇帝捧得飛上天,于是,他慢慢被楊廣接受。


直到楊廣第二次攻打高麗王國,後方空虛、百姓苦于勞役,天下大亂時,他才張牙舞爪,在後方又放一把火,造楊廣的反。


開始,楊玄感的開局還算順利的,不過,他身邊的謀士李密向他獻三策時⑥,以現在的目光審視,李密的上策雖不免長途跋涉,卻是最妙著。退一步,攻下長安城,也不失為另一妙著。後來,李世民父子等人因時局有異,就把目標鎖定長安,卻不是楊廣的老窠,顯然,在高手的運策邏輯中,往往殊途同歸的。


楊玄感卻急于求成,選擇下策。這樣,他就大大失策了。結果攻不下洛陽,反四面受敵,又,楊廣怒火沖天地罷了征高麗的計劃,旋即班師反擊。楊玄感的失敗成了必然。他死不足惜,不過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首先,隋政府內部叛亂,對統治者的打擊主要還是氣焰上,軍事上的實質打擊不大。其次,楊廣本來多疑的個性就演化為動不動就找籍口誅殺被他認為對他不利的朝中大臣。


楊玄感叛變失敗後,割據一方各處變民起事並沒有壓抑的跡像。另一方面,楊廣真是一個不知好死活的皇帝,他仍然故我地享受。隨著時局的發展,各路農民起義慢慢地彙聚成為三股主要力量,它們就是:翟讓、李密領導的河南瓦崗軍;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軍;杜伏威、輔公袥領導的江淮起義軍。


這三股力量,都時叱咤風云、有席卷八荒、並吞天下的本錢,無奈“各家有本難念的經”,最後的命運一樣:失敗告終。當中原因非常複雜。他們在當時的曆史大舞台上的活動,相繼與李唐父子等人的起事、統一全國有著緊密關系,是以,我們把這些大人物安排在後面的相關章節再穿插介紹。


在我們的正統曆史教科書里,我們還記得,中學隋唐史時,看到的第一則關于農民起義的,就是李密等人領導的瓦崗軍。他們把屬于隋政府的洛口倉(今在河南省鞏縣東),把那里堆積如山的糧食盡數分給處在垂死邊緣的甚至“人吃人”的老百姓。且先不論策劃這一手的李密是否懷有私心,平心而論,他們掌握形勢,“奪糧倉”救濟百姓,此舉合乎民心、順乎公理,史家應該給予肯定。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教科書才把它編寫出來吧。


前面,我們指出,是否所有的“農民起起義”都是那麼可歌可泣、正氣凜然呢?答應是否定的。為了客觀持平地審視曆史,我們不得不把古代農民起義的過程中的,一些丑陋、血腥的情節披露出來。當然,對這些變質的團伙,確實不應該再冠以“農民起義”了,稱之為“變民”也許貼切些。


變民張金稱,他是清河(河北省清河縣)人,他的團伙攻陷了平恩(河北省曲周縣東南)之後,竟然搞起大屠殺的暴行。一個早上,他不指令屠殺男女一萬余人。不久,在攻下武安(河北省武安縣)、钜鹿(河北省巨鹿縣)、清河縣時,又是血腥屠城。


所以,《通鑒》說:“張金稱比其他變民首領更為殘暴,所經過的地方,不留一條人命。”⑦真是喪盡天良的變民!(待續)


請關注: 閣下如果說覺得本曆史評論有何不妥當或者有待修正之處,請留言發一發話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趙劍敏先生在《細說隋唐"隋末大起義》中,把漳南認為“今山東武城”。筆者注意到在柏楊先生在他的白話版《通鑒》及《中國人史綱》注為“河北故城縣東北”、“河北故城東”。筆者再細查趙劍敏先生著作中細述“竇建德”一章時,提到“一身豪氣,輕財好施,重然諾,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人竇建德……”,因為建德是孫祖安的“老鄉”,筆者推想趙先生提及孫祖安出身時,地理位置可能有舛吧。今按柏楊先生的注解。


④ 請參看《中國人史綱》,第二十七章。另外,據岺仲勉先生著的《隋唐史》也指出,累計有百余起。


⑤ 楊素率一支軍隊,從水上浩浩蕩蕩地進入陳國時,沿岸老百姓驚歎地把他看作“河神”。可見,楊素長相不凡,說出威風八面,實不為過。


⑥ 上策是要兵進東北,扼住隋煬帝的歸路,其糧飽斷絕,複被高麗所迫,可不戰而擒;中策是西取長安,據險而守,徐圖天下;下策是以精銳部隊,襲擊洛陽,以號令下天。


⑦ 引自柏楊版白話《通鑒》第43冊,《官逼民反》,公元六一六年,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