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龍 興 之 謎(六)



此外,像李靖、徐世勣(後來改名李勣)、屈突通、程咬金、秦瓊等猛將,均先後歸入李世民麾下,成為他心腹之士。這些人,在中國曆史上都是響當當的角色,如果沒有大略駕禦英才的英雄氣慨,他們豈能對李世民順服?這些人不是“首義”之前投向李世民,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里再說。暫且按下不表。


李世民在“首義”之有,招賢納士肯定還有好多,只不過史料里不好找,有些發揮的作用不算太突出,因而沒有流傳下來。本文也不逐一羅列了。


此外,關于李建成、李元吉,他倆又發揮哪些作用呢? 元吉倒也罷了,一提到李建成,這位既英武又仁慈的老哥哥,一定又惹起不少人痛恨李世民了。好遺憾,在這方面,關于李建成的資料不多。厭惡李世民的讀者請注意,資料少的原因為不是李世民指令史官篡改國史,是因為當時李淵派建成、元吉,特別是建成到其他地方辦其他的事情。先前我們指出,建成曾受父命留于河東,元吉年幼,成事不足,李淵也不敢把這種“大逆不道”的勾當交給他去干,李世民曉得軍事,又謀略,似乎很投李淵的心意,是以李淵讓世民留在身邊,這也很正常。當時,父子諸人分頭行事,即令建成表現不夠搶眼,不過,他的功勞也應跟世民平分秋色。當時,魏征同否與會建成會地呢?沒有足夠的資料,不敢輕下推測。


厭惡李世民的讀者如果把這筆賬(李建成在首義之前活動史料缺少)算在李世民頭上,實在太不公允兼之偏激之至了。


此外,有一個謎一直讓我們不解的是,李世民後來奪取皇位後,為何故意把父親在“首義”的地位壓低,把自己的作用抬高呢?按時下流行的說法是,李世民基于誅殺兄弟、逼父禪位才坐上皇位的,他的舉措當然不容于封建禮法,也大違于傳統的家族禮法,為了消除當時、後世的詬罵指責,他就竭力抬高自己,貶低父親、兄弟。 他以周公之對付管叔、蔡叔的古事類比他誅殺兄弟的案例,顯然就是來一個“定性”,套用我國政壇的寶貴而且又精心演繹的政治術語說:領袖之批語,不容異見聲音。


確實,李世民打破常例的勃索取本朝國史翻讀、又能給打破常例地給史官施加壓力,此處,他還創辦史館,進一步控制史書的撰寫,確實開了一個非常壞的先河,這種以絕對政治霸權壓制史學、學術的自由,另人厭惡痛恨。不過,李世民不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也不可能是最後一位。遠在他之前的漢武帝,這位極權十足的皇帝,對付司馬遷的勾當,何嘗不是如此?以司馬遷這般硬骨頭、不輕易屈服的史學巨擎,處理李廣何以倉卒間沒有向導以致在沙漠里迷路、李陵兵敗等問題上也不得不以極其隱晦的“暗示”出來,讓讀者去思考。後世史官沒有這般勇氣,也只能曲筆啊、春秋筆法啊等處理曆史、特別是本朝的國史了。


正是如此,貞觀時期的史官在記載大唐草創期間的曆史,盡量美化李世民、盡量貶低李淵,多少受到李世民的壓力。可是,問題就在這里,作為封建禮教熏陶之下的李世民,何以大違封建道德讓史官貶低自己的父親呢?里面到底是不是另有一些曲折的隱情呢?在先前的章節里,這個問題曾被提出來。


這個問題筆者也思考過來。學術權威有自成一家之言,難道小人物就不能沒有自己的想法嗎?當然,這樣並不表示給李世民開脫什麼,讓他在後學心中加分。


筆者注意到一篇網絡文章,一位簽名為尹波濤的畢業論文表示:學者多從李世民為鞏固政權而把太原首義之功歸于己來分析,而實際上太原起兵是以下犯上的“違禮”行為,並非功績。李世民巧妙的為自己和父親隱諱了太原起兵的“違禮行為”,並根據自己和父親在太原起兵中的不同地位和處境,給予不同的榮譽。這也不失為一個全新的觀點。筆者推想,一千多年前,李世民當然也想到關于後世如何看待他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如何看待他李家反隋的問題。正如作者指出那樣,按照儒家的思想,臣子弑君或通地“造反”奪取政權,是招致恥笑和指責的“非禮非義”行為,是不為儒家所齡的。開罪了儒生,後患無窮。因為儒家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的影響簡直到了無窮不入的程。


秦始皇干了兩樁事:焚書坑儒。其實,他焚燒的書籍帶來的破壞遠不及滅六國、掃蕩天下的戰火對文化造成的毀壞來得嚴重;他下令坑殺的儒生遠遠不如項羽坑殺的秦國戰俘多,可是,後世的儒生把奏始皇極盡誣蔑、漫罵之能事。這一點,李世民體會得非常之深。有一次,他看古書寫,皇始皇是懷胎超過十多個月,還振振有辭地表示,皇始皇就是一個怪胎,李世民對此非常生氣,指責儒生大放厥辭。


其中道理,李世民應該想到的。儒生那支筆,實在太可怕了,是以,李世民不得不考慮李唐取代隋朝的“合法性”,是以,他把父親的李淵貶低,就表示李淵是被動的,這樣一來,李淵至少還是一個忠于大隋的老臣子,只不過是隋煬帝太不爭氣,自取致亡而已。諸如此類的原緣故,有好多思考的余地。


在此,我們不打算展開論述分析了。我們將把先前提及的已經公開發表的網絡文章轉錄下來讓看官自己行推敲。


一言概之,李淵父子等人在“首義”的前夕,除元吉年幼較為遜色之外,余人都各就其位,或明或暗,以大度機智的手段去密謀組織。我們通過近代、現代的海內外著名學者那有力的結論,可以明確地推翻傳統學者對李淵、李建成的貶低之蓋棺定論,同時,也搞清楚李世民所處的位置。(本章終,待續)


http://。com/novel/2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