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一 統 天 下(一)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古風其三》,唐•;李太白⑴





大唐帝國在我國五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曆史中,跟西漢、東漢二朝相比美的“黃金時代”,文治武功方面均有綽絕的成就,堪稱中國封建時的頂峰。可是,大唐帝國的草創像狂飆一樣迅雷不及掩耳,帝國初始的版圖並不大,其實寒酸得緊。按《劍橋中國隋唐史》⑵里的記載,當時它占據了隋都城(大慶城,習慣上把它中長安城。嚴格來說,長安城建基在大慶城上。)、陝西(史書稱關中地區)、和山西(史書稱河東)的部份地區。也就是說,當時的大唐帝國的版圖還占據不到現在中國的兩個省!


明白到這一點之後,就不難理解“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十個漢字背後蘊含的巨大能量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隋末的農民大起義烈火已經燃燒得要差不多,李唐異軍突起,就標志著多路“義軍”的分割稱王稱帝的局面即將進入終結期。俗話說得好,點燃的蠟燭,不可能招來一只飛蛾。李淵稱帝後,像王世充、薛舉父子等人心里最是痛恨,尤其是薛舉父子,原來他們也計劃攻取長安城,無奈給李淵父子等人棋快一著,結果眼巴巴地瞧著人家奪去肥肉,他們就以舉兵攻打作為回應。


薛舉是何方神聖呢?原來這人來頭也殊不簡單,他是隋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肅省蘭州市)人,他是一名大富翁,有钜萬的家產,結交豪猾,維于邊朔。隋大業十三年四月,據郡起兵,開倉賑貧,自稱是西秦霸王,建元秦興,封兒子仁杲為齊公,快速地占有了隴右的地方,聚眾十三萬人,稱七月就稱秦帝,攻下秦州,又奪得唐弼十萬之眾,史稱“軍號三十萬,將圖京師。”⑶


論地盤大少,薛舉的不比李淵的遜色多少,論人金勢眾,李淵的望塵莫及。薛舉父子挾剛取得巨大勝利之氣勢,窮舉三十萬大軍直抵扶風(今陝西鳳翔縣),顯然進一步想逼近長安城,這對剛成立的大唐帝國無疑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沖擊。李淵父子明白到,如果這一仗折敗,帝國可能就陷入風雨飄搖之中,說不准好快就玩完。


這時,李建成已經被封為世子。請注意,其時李淵尚沒有稱帝。作為末來的接班人,就留在宮里處理一些國家大事。這顯然是必要的。是以,李淵就派李世民為率兵反擊。這場戰役到底動用多少人呢?《通鑒》沒有明言。當時長安一隅的隋政府剛站穩腳步,首都不能沒有防備,李淵給李世民帶去的軍力想來也不可能傾全國所為;此外,李淵還派姜謨要、竇軌同時由散關(陝西寶雞市)出發,安撫隴右(隴山以西)……


李世民第一場仗打得非常順利,他在扶風(陝西鳳翔縣)一下子就把薛舉的兒子仁杲打得落花流水,薛舉大為吃驚,以致對屬說出“自古以來,皇帝有沒有投降的?”⑷這樣既荒唐又沒有骨氣的話。總的說來,這場仗以薛舉父子失敗告終。究其根源,薛舉父子也是挾著先前的大捷而來,第一次跟李世民交手,對方的底細沒有摸清楚,是以吃了一個大虧。另外一個原因是,薛舉父子的軍力之強主要體現在精悍無比騎兵團之中,雖然史書沒有詳載,也不難推測,可能他們太小看對手,沒有充分作出布署,發揮不出騎兵的威力。


其實這一步仗對薛舉沒有實現致命性的打擊,只是初步打擊他們的氣焰罷了。薛舉等人經過必要的調整之後,又准備卷草重來。在唐高祖武德元年,郝瑗說薛舉與另一支反隋割據力量梁師都伙同起來,搭上突厥,一起攻打長安。這條是好計謀。但是李淵比他們更加高明。他趕緊派會都水監宇文歆出使突厥,歆說止其兵,因此薛舉的行動不得成功。當然,李淵這項行動,背後也付出相當的代價,送了大量的重禮給突厥,肯定又低聲下氣地說了好多肉麻的話,突厥可能樂于坐山觀虎斗,企圖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這一年六月之際,薛舉父子動員大軍, 對剛建立不久的大唐帝國發動進攻。他們先攻打了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直抵岐州一帶。李世民剛被封秦王,李淵派他再次領軍出擊世薛舉。隨同李世民一起還有劉文靜、殷開山。雙方在高墌相持不下時,史書說李世民患瘧疾,臥病于軍營,就將指揮權交給劉、殷二人。李世民曾忠告他二人說:“賊眾遠來,利在急速,難與爭鋒。宜持久,待糧盡,然後可圖。”


李世民的指示顯然是正確的。不過,據《通鑒》的說法是:開山退,謂文靜曰:“王(指李世民)慮公不能辦,故有此言耳。且賊聞王有疾,必輕我,宜曜武以威之。”乃陳(兵)于高墌西南,恃眾而不設備。舉(薛舉)潛師掩其後,壬子,戰于淺水原。⑸(待續)


http://。com/novel/25246。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 李淵登極稱帝後,長子建成封為太子。李世民封為秦王。


李白原作是描寫秦始皇橫掃天下,統一中華的超凡氣勢。事情也這麼巧,在大唐統一戰爭中,李世民也有非凡的表現。本章截取太白的詩句,用作烘托類比。李白在《明堂賦》里有道:“伊皇唐之革天創元也,我高祖乃仗大順,赫然雷發以首之。于是橫八荒,漂九陽,掃叛換,開混茫……欽若太宗,繼明重光。廓區宇以立,綴蒼昊之頹綱……武義烜赫于有載截,仁聲馺遝乎無疆……”回顧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的輝煌過去,評價頗高。


⑵ 請參看《劍橋中國隋唐史》第三章,《唐王朝對全國控制的擴展》,費正清、崔瑞德著。


⑶ 趙克堯、許道勳在《唐太宗傳》里指出舊史《新唐書•;薛舉傳》作“二十萬”有誤。見其著作的第三章,《統一戰爭》。


⑷ 據《資治通鑒》原文,薛舉大懼,問群臣曰:“自古天子有降乎?”黃門侍郎(監督官)褚亮曰:“趙佗歸漢,劉禪仕晉,近世蕭琮,至今猶貴……”衛尉卿郝瑗說:“……昔漢高祖屢經奔敗,蜀先主亟亡妻子,卒成大業,陛下柰何以一戰不利,遽亡國之計乎?”舉亦悔之,曰:“聊以此試君等耳。”


後來,作為九五至尊的李世民重經破薛舉舊地時,賦詩一首以作紀念,其中有這麼幾句:“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見《全唐文》第一卷的《經破薛舉戰地》。李世民的詩寫得不算好,他把這次戰役吹得太大了。當時他所取得的勝利只不過是小勝,遠沒有“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的程度。


⑸參看《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五卷,唐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