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一 統 天 下(二)



這一仗打下來,慘敗告終,“八總管皆敗,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沒,世民引兵還長安。舉遂拔高墌,收唐兵死者為京觀;文靜等皆坐除名。”⑹


唐高祖李淵對劉文靜的處罰相當嚴厲的。到此,問題又來了。趙克堯、許道勳二先生認為,身為主帥的李世民雖然患重臥病不起,但是,他不可能對劉文靜、殷開山違反他的戰略的舉措一無所知,是以,李世民對這場仗需負主要責任⑺。


有些站在隱太子建成立場說話的人撰文直指這是李世民“軍事上屢打打敗仗。推過于人,誇功于已”的例證之一。這樣的提法是值得質疑的。


趙克堯、許道勳二先生的有其成立的可能性。至于給隱太子說公道話的人個人感情遠大于用事實作分析的理智,這樣很容易誤導人家。


首先,李世民當時是真的患病還是為了推諉罪過,佯病呢?還是貞觀的史官們故意編寫“故事”,替太宗掩飾呢?


其次,有人認為,李世民軍紀嚴明,劉文靜二人豈能得不到他的同意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以此反證明李世民默許或者佯病推諉罪過。


其實,李世民當時患病也不出奇。那“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亞曆山大帝還不是在休戰享樂的過程中猝死惡性虐疾之下?亞曆山大帝死于嚴夏,當時李世民等人正是夏季交戰,他又不是神仙,更沒有什麼預防針打,稍不小心著病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于說劉文靜豈能擅自違命云云,蓋李世民把作戰指揮權交給劉文靜二人,他倆根據不同情況作出調整也不是不可能的。當然也不能排除劉文靜改變計劃,向李世民知會一聲,李世民覺得有道理然後默默地同意劉文靜的構思。


另外一情況是,李世民當時患病確實太重,以致神智不清,劉文靜無法向他交人清楚,又想速戰速決,是以大膽地作出調整。


最後一種是,李世民確實無賴,把罪過推到劉文靜、殷開山頭上。


筆者翻查過《資治通鑒考異》,注意到司馬光沒有提出質疑,又看過胡三省給《通鑒》作的注解,他也沒有對此發炮,王夫之在他的《讀通鑒論》里面也沒有發飆。到是哪一種可信程度高呢?由讀者自作判斷吧。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和劉文靜私下的交情很好,李淵對劉文靜的才干著實忌嫉,以致後來誅殺了劉文靜。即使在那個風火關頭上,李世民仍然想辦法說服老父刀下留情。劉文靜當時還沒有死,李世民怎能無把責任全推在劉文靜身上?


現代人評論古人,把太多的主觀感情放進去是不妥當,用現代人的思考角度判斷古代人的處事方式也是不對的。


不過,仗是打輸了,李世民的責任推也推不得。回到京城,到底有沒有給老父責怪,就不得而知了。當時,李世民的感覺自然不好受。自晉陽起兵以來,他每戰必勝,第一次吃大敗仗,對他來說,倒是一個極好的教訓,使他頭腦保持清醒。


薛舉獲勝之後,正所謂“得勢不僥人”,郝瑗勸薛舉說:“今唐兵新破,關中(陝西地區)騷動,宜乘勝直取長安。”薛舉贊同。不知為何,薛舉突然得病死去。薛仁杲繼位。這對唐朝來說是交了好運。薛仁杲並不是一個打仗的人才,為人又十分殘暴,很不得人心⑻。這一點,費正清在《劍橋中國隋唐史》里也認同了,他覺得唐朝走好運了。確實,從李淵父子等人起事到平定割據勢力的十年內,大唐帝國確實經曆不少大風大浪,最後都能捱過去,有些地方,著實有些“走運之嫌”。


李淵並沒有因李世民吃過一次大敗仗就把他廢了,仍起用他掛帥出擊。李世民吃了一次虧,心眼也多長幾個,他明白到,薛舉父子的騎兵厲害,有極強的殺傷力,唐軍的還沒有組建有相當規模的騎兵團,而且他看得出來,薛仁杲等人關系緊繃,實不宜主動攻打,通過“堅壁清野”,消耗敵人的士氣,削弱對方的戰斗力才是上策。眾將領不懂他用兵之法,就主動請纓出戰,李世民不同意,說:“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恃勝而驕,有輕我心。宜閉壘以待之。彼驕我奮,一戰而克也。”最後還下令“敢言戰者斬”,⑼這樣,其他將士兵也不敢輕言出戰了,雙方對峙相持了六十多天,李世民的耐性也真夠大。薛仁杲等人自然沒有了火氣。


對薛方來說,更要命的是他們的糧草開始衰竭,軍心也動搖起來。李世民探得這一點之後,就命行軍總管梁實帶一部份人馬在淺水原(陝西省長武縣北)上紮營,布下陷井。薛仁杲的部下宗羅㬋;;就大為高興,以為有事可干了,悍然出兵,發動猛烈的進攻,但梁實堅守著險要,達數日之久,顯然是進一步挫敗對方的銳氣,李世民覺得是出兵反攻的時候了,當機立斷,就下令右武侯大將軍(禁軍)龐玉,在淺水原列陣。宗羅㬋;;久攻不下梁實,可能也失去信心,轉為攻打龐玉。李世民等到龐玉快要支持不住時,就率軍出現,把宗羅㬋;;殺得片甲不留,潰敗逃走。


李世民僅帶兩千來人馬從後追趕。他的舅父竇軌就勸阻說:“薛仁杲正堅守城池,宗羅㬋;;雖敗,但也不能小看,不如按兵不動,靜觀其妙吧。”⑽李世民不同意,繼續向前趨進。


薛仁杲在城下列陣,李世民在涇水旁紮營後,薛仁杲的屬下逼于形勢壓力,有部份出城投降。隨著李世民進一步進逼,本已失人心的薛仁杲在眾多下屬相繼投降之後,只好向李世民投降。這一趟,李世民接收了薛仁杲一萬多精兵,還有得到男女人口五萬多人。


這是一場大捷。


對這樣獲得大勝,眾多下屬不明何故,向李世民道賀之余不免多嘴問他原因。李世民就說,宗羅㬋;;的部隊均是隴外(隴山以西)人,士兵驃悍,硬拚吃虧不討好,必須出奇不意才可以將他們擊破。至所以乘勝追擊,旨在不想給時間薛仁杲安撫下屬,向他們急攻,才可以逼使動搖者投降。


可見,先前吃過大敗將的李世民已經變得精老練,不再作無謂的硬拚。如果他仍逞一時之勇,急于雪前恥,戰局可能仍以敗告終。


戰事雖終,可是安撫戰俘的工作尚沒有結束。當時,李淵因薛舉父子等人以殘忍的方式誅殺了眾多唐軍,恨得牙癢癢的,所以就派出使節傳話教李世民將薛舉父子的同黨全部誅殺。已經歸附大唐帝國的李密勸阻,李淵才改變主意教只誅殺幾個頭領作罷。他還派出李密去迎接大捷的秦王李世民。


此外,李世民在得到老父的傳話之前,就將所俘的薛主降卒全交給薛仁杲的兄弟、宗羅㬋;;、翟長孫統率,跟他們一起打獵,全沒介心。顯然,這樣做比說一千一萬句“我完全信任你”強得多。


李密與李世民相會,他一定得知李世民所做的一切。李密自負才高,雖然歸附李淵,卻不怎麼把李淵放在眼內,面對李世民,也不禁歎氣說:“真是英明領袖,不這樣,又如何平定禍亂!”他給李世民的度量折服了。胡三省作注說:“此豈獨相表服之哉,威靈氣燄足以服也。”⑾


先前提到的,給隱太子申不平的博客說有李世民常常打敗仗,推過于人顯然又故意不提李世民也有不少打大勝仗的事實了。退一步說,他們一方面引用這些被他們視為“假的”曆史資料給隱太子申不平,另一方面卻利用這些“假的”曆史材料鞭撻李世民的為政、為人等多方面的缺點,這公平嗎?


http://。com/novel/25246。ht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參看《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五卷,唐紀一。


⑹同上。


⑺參看《唐太宗傳》第三章,《統一戰爭》。趙克堯、許道勳著。


⑻ 宋人袁樞著的《通鑒紀事本末》在講述恭舉父子部分時提到,“薛仁杲之為太子也,與諸將多有隙,及即位,眾心猜懼。郝瑗哭舉得疾,遂不起,由是國勢寖弱。”雖沒有明文交代跟哪些老將有過節,不過,薛仁杲力大無窮,為人寡恩刻薄,得不到下屬的擁護無疑是致命傷。


⑼見《通鑒紀事本末》,宋•;;袁樞著,第二十七卷,第2460頁,中華書局繁體字豎排版。筆者注:這本書的好處是,它是紀事體史書,把事情歸類整理,不用考慮同一年代里縱橫穿插的各個曆史事件。不讀《通鑒》原文也能了它的精粹。袁樞將《通鑒》作剪裁而成,他自己沒有添加自己的觀點進去。


⑽ 譯文參看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第44冊,《江都政變》,公元618年。


⑾ 參看胡三省作注的《資治通鑒》,出自電子版的《四庫全書》。本書評傳提到的《通鑒考異》、《通鑒》均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