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一 統 天 下(六)



順便一提的是,後世將李世民險象環生的經曆和少林寺的僧侶拉上關系,電影《少林寺》就是以此為背景敷演出來。不要以為這是完全虛構的東西,相反,它有曆史事實依據。少林武僧曾下山幫助李世民討伐王世充。事後,李世平不敢忘本,他在《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25)一文里表彰少林武僧。又在少林寺外立碑,在他登基稱帝後,發《少林寺准敕改正賜田牒》(26),賜田地給少林寺,算是一種回報了。


還有一次,李世民也遇險,給鄭軍包圍,鄭軍的單世雄欲把握機會刺殺李世民,幸好尉遲敬德“救駕”及時,擊退單世雄,保著李世民脫險。


先前,在討伐劉武周時,李世民也遇上類似的凶險,史書記載說,一條蛇追一只老鼠,驚醒了隨行的士卒,他們趕緊逃離。那次李世民為了偵察戰場了而孤身犯險。這兩次的目的相若。如果說第一次是吹牛皮,那麼後兩次應該是真實的了。打仗之前夕,偵察地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李世民深知兵法運用之妙,焉有不知之理?他藝高人膽大,豪氣超人,輕騎簡裝深涉險地,並非不可能之事。是以,李世民多次交了好運氣,古人認為,“真命天子是不會輕易死去”的觀點雖是迷信,但套用在李世民身上,除了說他走運之外,確實說不出另一種理由了。


此外,還有一點必須關注的是,攻打洛陽的戰役,並非李世民一個人獨出風頭,如齊王元吉、屈突通、尉遲敬德等人都出過大力,太子建成沒有參與這次大戰役。洛陽城是元吉等人攻下,有人覺得這怎算李世民的功勞?這些人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這些戰役都是李世民出謀劃策、統一指揮。當時他親自率領另一批人馬抵擋竇建德的大軍。如果沒有這行動,竇建德的大軍壓向洛陽城下,城攻克不了固然,說不准唐軍還有滅頂之災。有人分析問題只說一面,重要的一面他避而不談,這不是無知就是故意誤導。


在唐武德二年,王世充的兒子運糧入洛陽途中給唐軍打垮,王世充苦于糧草供給受困,只好閉門堅守城池。李世民指揮士卒日夜攻打,可是洛陽城十分堅固,防守嚴密,久攻不下,弄得唐軍上下疲倦不堪。一此重要的作戰將領,如劉弘基等人都勸李世民班師回朝,休養生息後再卷土重來。可是李世民說:“我們投入全國失力,自應一勞永逸。東方各州全都望風投降,怎麼能拋棄而去!”下令:“不攻下洛陽,永不回軍,膽敢提議班師的,斬首!”眾將都不敢再有異議。


李淵接到報告,也下密詔叫李世民撤返,但他上書保證一定攻下洛陽。封德彝向李淵陳述軍情後,李淵同意李世民繼續攻打洛陽。


堅守在洛陽城里的王世充,指望向竇建德求救,“同氣連枝”,一塊把李世民的大軍擺平,不光化解了眼下的危機,還可以跟李唐政權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條計策,倒不失為兩全其美。不過,王世充最棘手的危機給李世民斷了糧道,沒東西可吃,如何有力氣打仗?其次,王世充玩弄陰謀詭計的本事了得,但政治手段著實低劣,論將才,無奈又跟李世民、李勣、屈突通等超一流軍事強人相去倍蓗,李世民就看准了他的致命“弱點”,死死地圍堵著洛陽城,也不跟他們交戰,再熬一兩個月,王世充等人自然不戰而潰。


李世民這一著,王世充固然苦得很,但是洛陽城里的百姓更苦(27)。


當竇建德接到王世充的求救書信後,他也有一番打算。先前,他已經和王世充絕交,王的死活本來犯不著放在心上。他的中書舍人劉斌向他提出這樣的戰略思想:“唐有關中,鄭有河南,夏居河北,此為鼎足相持之勢。今唐軍盡其主力攻鄭,鄭力已竭,唐強鄭弱,其勢必破鄭。鄭一旦被被破,夏則當有唇亡齒寒之虞……若破唐軍,則乘勢滅鄭,繼而挾夏、鄭二國之眾,長驅西進,直搗關中(陝西省),可得天下。” 這個構思也不錯。


竇建德連番取得大勝,他心里太輕視了李唐大軍,具體實施時做得不夠嚴密周全。他寫信給李世民,發出一番警告。李世民當然拒絕。李世民等人攻洛陽不下,竇建德這一支具有雄厚作戰力量的新力軍從背後打來,不易抵擋。


這時,李世民的陣營就此形勢有意見分岐。李世民的眾多將領都建議躲避其鋒銳,郭孝恪反對說:“王世充窮途末路,馬上就要投降,竇建德恰在這時遠來幫助他,是上天要使二人同時滅亡。我們應該據守武牢(虎牢),等候機會出擊,一定可以把他擊破。”任職機要秘書(記室)的薛收說:“王世充據守東都(洛陽),國庫充實,所率領的軍隊,都是長江、淮河一帶精銳勇士;他們唯一的致命傷是糧食缺乏,所以才被我們控制,盼望決戰得不到決戰,長期防守又不能長期防守。竇建德親率大軍,從遠處來救援,當然集中他的精銳。如果放松一步,使竇建德到達洛陽城下,兩股盜匪得以會師,把河北(黃河以北)的糧食遠來供應洛陽,則大戰勢將重新開始,要想回軍班師,將永不可能,統一全國的日期,更遙遙無期……”接著,他建議分出一部份兵力,加強圍堵洛陽城,如果王世充想趁機出戰的話,萬不可跟他交戰;秦王李世民則親率精銳士兵,先抵達成皋(河南省滎陽縣西北汜水鎮),作好充分准備,以逸待勞。只要把竇建德制住,王世充失去唯一的支援,心理底線就會崩潰,不戰而破(28)。


這條真是妙計。因為,王世充的情況已經極為惡劣,只要把他困死就可以了,不必跟他作戰。是以,分出一部份精銳力量對竇建德是完全可以的。


可是蕭瑀、屈突通、封德彝等前隋老宿老成持重,認為分兵,洛陽城下的士兵就會腹背受敵,不如暫退向新安(河南省新安縣),等待敵人疲勞。李世民不同意,他的意見大體跟薛收相似,另外,他也看得出,竇建德新破孟海公,將領驕傲,士卒惰怠。他們只要據守武牢(虎牢),扼住其咽就可以了。如果他們挑戰,擊破他們不難;如果他們不打,只須十來天,王世充就會玩完。屆時,對付竇建德也不困難。如果給竇建德行控制了虎牢,新歸附大唐帝國的各縣可能人心倒向,情況就會不妙。


從李世民這個分析思路看,他考慮的不僅是敵我雙方的問題,還想到歸投大唐的各縣的“牆頭草”,他走得比薛收更遠。是以,他拒絕屈突通等人暫解除洛陽城的包圍的請求,下定了決心。


李世民把軍隊分為兩批,一批交給齊王元吉,屈突通作副手,二人指揮包圍洛陽,另一批則隨他前往武牢。他們行動飛快,王世充在洛陽城上看得莫明其妙,不敢出擊。


追隨李世民的將領不是一般的人,主要的有:李世勣(徐世勣),程知節(大名鼎鼎的程咬金),秦叔寶(秦瓊)、尉遲敬德。這四人都是悍勇無比的猛將。李世民進入武牢後,就展開偵察地形的行動,命令李、程、秦三健將率人馬埋伏好,他和敬德等少數人前進。當他們接近竇建德的軍營時,就跟夏軍干上了。


事後,李世民曾寫信給竇建德(這封信收錄在《全唐文》里,卷十,叫《報竇建德書》),勸他停止行動。《通鑒》雖沒說下文,不過可以推測,竇建德一定加以拒絕。


雙方對峙多時,偶然有零星的交戰沖突。竇建德這一方不利。夏政權的國子祭酒(國立貴族大學校長)凌剛就向竇建德建議:大王率全部兵力,渡黃河北上,奪取懷州(河現省沁陽縣)、河陽(河南省孟縣),派高級將領鎮守,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山西省長治市),占領汾州(山西省汾陽縣)、晉州(山西省臨汾市)……向蒲津(山西省永濟縣)進攻。凌剛認為這樣有三利:一是大軍如入無人之境;二是開疆拓土;三是關中(李唐政權)震動,洛陽的包圍自然解除。


凌剛這條計思路上可行,不過能否達到預期的目標,就不得而知了。《通鑒》注家胡三省說:“凌剛之策善矣。當是時,洛城危急,秦王定計而堅守之,蓋計日而收功;吾恐建德末得至蒲州,洛城已破矣。”(29),不過,現代有部份史家看法似乎異于胡三省。(待續)


(前幾天改了筆名。又,近來個人工作忙了些,更新慢了,請體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參看《全唐文》卷十。


(26) 參看《全唐文》卷九百八十六。


(27) 按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記載說,(洛陽)城中缺少糧食……人民把城中所有的草根和樹葉都吞吃淨光,最後把土放到水桶中搖晃,等澄清後,撈取浮在上面的細泥,羼和磨碎的粟米粉末,烤成燒餅。吃下去的人,全都害病,渾身發腫,雙腳發軟,尸體一個接連一個躺在路上……隋王朝末年任帝楊侗在位時,曾經把四鄰遷入洛陽,當時有三萬家,而今,剩下的不到三千家……


真是人間慘劇。這一趟,那些追隨王世充的狗官也餓死不少。戰爭的殘忍血腥,可在這段記載里一窺。詳情請參看本叢書的第44冊,《江都政變》,公元621年,辛己。


(28) 譯文參考柏楊版《白話資治通鑒》,第44冊,《江都政變》,公元621年,辛己。


(29) 參看胡三省作注版的《通鑒》,卷一百八十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