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禁忌的性質



先驗的性質禁忌,作為一種觀念形態,它是人們頭腦的產物,因而,它的形成是有經驗的過程的。皮亞傑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中說:“一切認識在初級水平都是從經驗開始。”

然而,一但禁忌被約定俗成之後,它的基本的性質便成為“先驗”的了。這時候,它形成了一種“暫且凝固的意識”。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指出:“禁忌的本質就是不依靠經驗就先天地把某些事情說成是危險的。”

禁忌的先驗性質,有它必要的一面,這就是它的警示作用。禁忌就像一個“危險的符號”,隨時提醒著人們采取禁止和回避的方式盡量不與某種危險的事物相沖突或者發生接觸。那種所謂危險的事物,實際上正是人們經驗中無把握之處——經驗積累過程中的存疑點已被實踐的經驗反複證明無疑的是常識而不再是禁忌。例如,“不要以手觸火”等等。弗雷澤在《金枝》中說:“如果那個設想的不幸必然要跟隨犯忌而到來,那麼禁忌也就不成其為禁忌,而是一種勸人行善的箴言或一種普通的常識了。”。而禁忌可以在“試誤性摸索”中打一個“提前量”,及早地出示一張警示牌,發出一道禁令,以確保那種不希望得到的結果不至真正出現。

然而,禁忌的這種先驗性質,又具有一種不由分說的特點。因此,它在傳承遞繼中往往表現出強迫性和盲目性來。正如王充在《論衡》中所指出的那樣,許多恪守禁忌的人都是“但知不可,不能知其不可之意”。所以,禁忌的這種先驗性質又使其在傳承過程中保存了大量的無理的、荒謬的東西。

從社會發展的軌跡中有時候可以清楚地看到禁忌信仰突然或者逐漸失落的現象。隨著社會的向前發展,常常會有一些依附在原有的社會風俗、社會文化形態上的禁忌突然地或者逐漸地失落了其權威的地位。一個社會對以往社會中的某種禁忌(禁忌事象或者禁忌原則)會感到十分可笑、可悲,以為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實際上即是社會發展對禁忌的否定。這種否定,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和科學認識的提高的。一旦人們又通過經驗的認識否定了禁忌先驗的權威之後,那麼,禁忌本身也就跟著被否定了。

消極的性質

雖然,禁忌中也包含有某種積極的要求,例如“避凶趨吉”的願望等等;而且,從客觀效果上講,有些禁忌也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一些有關婚姻的、飲食的、漁獵的禁忌具有某種優化人種、保持衛生、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作用等等。但是,就禁忌所采取的基本方式而言,它總是消極的。


禁忌是以制止和抑制的方式去回避矛盾和斗爭的。它警告要提防危險,但絕不指導如何去戰勝危險,而只是一味地發出禁令,要求回避、要求退讓。因此,它雖然給人們強加上了許多責任和義務,但絲毫不能激起人們積極進取的理想和要求。朱天順在《原始宗教》中說:“原始宗教的種種禁忌和儀式,正是人們對自然力感覺無能為力和恐怖情緒的反映,它給人們在向自然界斗爭時,設下了種種限制,可叫人們與自然現象進行某種妥協,或對它表示讓步、屈服,很難看出它有增加和鼓舞人們向自然界斗爭的勇氣和力量的積極因素。”

禁忌在穩定社會秩序方面,雖然有著一定的“社會契約”的功用,但其消極的性質決定它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方面非但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往往還會起到一些消極的作用。如果一個社會要進步,要前進,要發展,那就勢必要打破一些原有的禁忌的束縛,否則,就只能被消極地禁錮著。當然,這種對禁忌的“打破”必須建立在科學的認識的基礎之上的。

迷信的性質

迷信是指盲目的篤誠的信仰。禁忌的先驗性質、消極性質決定了它還必然具有迷信的性質。禁忌的先驗性質帶來的荒謬和消極性質帶來的禁錮,使得禁忌被理所當然地認定為舊文化、舊意識中愚昧、落後的信仰的一部分,亦即迷信的一部分。雖然,其中也有現今仍具實用價值的或者是無害的成分,但是,從根本上講,禁忌屬于應當被破除的一類信仰。

對于禁忌的破除,不能簡單從事,不能幻想用刀一砍,就可以解決問題。那樣的話,抽起刀來,迷信的水流又會重新跟了上來。因為,簡單的方式只能一時地使人們由“迷信”變為“迷而不信”,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必須正視禁忌,把它擺在桌面上,以科學的態度,認真地研究它、認識它,就像對待一團需要認識的細菌一樣。等我們完完全全將它認識透徹了,研究到家了,對待它的方式方法,便自然會有了。當然,在具體做法上,還要考慮到人們的覺悟程度和接受能力,以及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等等方面的因素。一般說來,禁忌是一個思想觀念的問題,因此,最好是以說理的方式從思想上解決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把禁忌迷信的性質分析透徹,解釋清楚,指出它非科學、偽科學的道理所在,人們自然就不再相信它了。

小結

由于禁忌具有“先驗”、“消極”、“迷信”的性質,所以民間也有厭惡、批駁禁忌的說法,如“正月里忌諱多,好了懶老婆”:“無禁無忌,食百二”等等。一些先哲也紛紛指出“世俗禁忌之說不可信”(《無何集》),“衰世好信禁,不肖君好求福”(《論衡》):“人不可多忌,多思妄畏,實致妖祥”(《潛夫論箋》),等等。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禁忌束縛的反抗和對某些禁忌的非科學性的先見之明,也說明了禁忌的破除是有著一定的認識基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