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 顏色禁忌



顏色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有明確的象征意義的。表現在服飾方面,不同顏色,寓示著高低貴賤、好壞吉凶。因此,許多顏色在一定的環境場合、一定的身份人格方面是禁忌使用的。

(1)貴色忌

中國人以黃色、紫色、香色等為貴色。這些顏色曾經一度是皇室或權貴人士的專用色,民間百姓禁忌用于服飾。黃色常令人聯想到金子的顏色,因有尊貴的寓意。曆代皇帝大都喜尚黃色,俗稱登基做皇帝為“黃袍加身”。據《清稗類抄》云:“皇子得服金黃蟒袍,諸王非特賜者不能服。”民間就更是禁忌有黃色的衣服了,否則,視為“要造反”、“想篡位”。曆來不乏以此來判刑定罪的實例。宋朝時,黝紫色和赤紫色一度成為貴色,民間禁用。據《燕翼貽謀錄》云:“仁宗時,有染工自南方來,以山礬葉燒灰,染紫以為黝,獻之官者洎諸王,無不愛之,乃用為朝袍。乍見者皆駭觀。士大夫雖慕之,不敢為也。而婦女有以為衫禐者,言者亟論之,以為奇褒之服,寢不可長。至和七年十月己丑,詔嚴為之禁,犯者罪之。中興以後,駐蹕南方,貴賤皆衣黝紫,反以赤紫為禦愛紫,亦無敢以為袍者,獨婦人以為衫禐爾。”(轉引自《中國民俗與民俗學》第79頁)到了清朝,又有香色(降紗,次明黃一類)為貴的習尚,民間也曾一度禁用。據《清稗類抄》云:“國初,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後儲位久虛,遂忘其制,嘉慶時,庶民習用香色,至于車幃巾櫛,無不濫用,有司初無禁遏之者。”由于皇室、官宦上層社會喜好的變幻和高貴專有的等次不一,民間服飾顏色禁忌還不止如此,據明代何孟春《餘冬序錄》內篇云:“庶民妻女用袍衫止黑、紫、桃花及諸淺淡顏色。其大紅、青、黃色悉禁勿用。”這里民間禁用的顏色,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顏色的尊貴性質而使然的。服飾上的顏色可以標明穿著者的身份。因此,服飾的高貴顏色的禁忌實質上仍是身居高位的人體禁忌的變形。普通的人們禁忌服用某些顏色,實際上亦是他們禁忌接觸某些大人物的“禁忌體”的表現,換一種說法講,即服飾顏色禁忌,在

這里,實際上是把顏色當成了人體禁忌的隔離物——“絕緣體”了。


(2)賤色忌

民間常以為綠色、碧色、青色為賤色,元、明、清時只有娼妓、優伶等“賤業”中人才用于服飾。據《中國娼妓史》云:“後代(元以後)人以龜頭為綠色,遂目著綠頭巾為龜頭。樂戶妻女大半為妓,故又叫開設妓院以妻女賣淫的人為龜,或叫當龜。又以官妓皆籍隸教坊,後人又呼妻女賣淫的人為戴綠頭巾,或叫戴綠帽子。”明代也有此說,並且從制度上加以規定,如郎瑛《七類修稿》云:“吳人稱人妻有淫者為‘綠頭巾’,今樂人,朝制以碧綠之巾裹頭……”又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云:“按祖制,樂工俱載巾,系紅綠搭膊;常服則綠頭巾,以別于士庶,此《會典》所戴也。”何孟春《餘冬序錄》云:“教坊司伶人制,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可見明代樂人、伶人、樂工必得“常服”綠頭巾。清代亦有此類記載,翟灝《通俗編》云:“又以妻之外淫者,目其夫為烏龜,蓋龜不能性交,縱牝者與蛇交也……國初之制,綠其巾以示辱,蓋古赭衣之意。至今里闬,尚以綠頭巾相戲也。”《清稗類抄》云:“嘉慶時,優伶皆用青色倭緞、漳絨等綠衣邊,以為美飾,如古深衣。”清代優伶,以青衣、綠衣為美飾,或是常服而不察其辱,反以為美吧。但從更遠古時代的習尚看,碧、綠、青等色,也仍然是輕賤不尊貴的標志,漢代綠巾雖不限于淫業,“王八”戴,也是賤服,當時只有庖人(宰夫)、賣珠人等戴綠幘。顏師古說:“綠幘,賤人之服也。”唐代碧巾甚至是侮辱囚犯的一種刑罰。據《封演聞見錄》云:“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宋代也以著青巾為不肖子弟、屠沽之徒,如沈括《夢溪筆談》云:“蘇州有不逞子弟,紗帽下著青巾。孫伯純知州判云:”巾帽為青,屠沽何異?‘“可見曆來青、綠、碧色均為賤色,士庶黎尼皆避忌用于服飾。皇室貴族就更忌服用了。即便與此等顏色接近的,也很忌諱。據《清稗類抄》云:”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高宗惡其黯然近青色,禁之。“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一些顏色,也與賤業、賤民相聯系著。如清代奴隸有以紅白鹿革為背子的服飾習俗。但紅白色並不是奴隸的專用色,它只是與背子的服飾款式相結合而常用于奴隸輩的,所以,紅、白色不作賤色論。

凡屬于賤色的,民間普通人士皆禁忌服用。如前文所引,賤色屬古來慣習養就的成見,又如之附會地傳說,用以特指某些賤業人等的身份。這些人實際也有“不潔”、“汙穢”的性質,因而賤色禁忌仍然是一種賤人(不潔)人體禁忌的轉換形式。

(3)凶色忌


中國人以為白色、黑色等為凶色,在服飾方面都有所忌諱。黑、白兩色都與死人的事相關聯,或者能夠令人想起陰間的勾魂鬼——黑無常、白無常來。現時期,舉辦喪事,都帶黑紗,或穿白色孝服,佩戴白紙花等。所以白色、黑色都容易使人聯想到凶禍喪葬等不祥之事,故而一般人忌諱穿著,尤其在婚嫁、生育、過年、過節等喜慶日子里更是忌諱穿純白、純黑的衣裳,惟恐大不吉利。

服飾忌白的習俗,當起于染術精湛的後世。中國染色的起源,雖是很遠古的,但因染術不精,古人用之不多,故上古時,人們還並不忌白。當時人們通服白色衣,喪服以精粗為序,不以色辨。素服色白。雖然當時王公大人服有章采,但民間大都素服。《禮記?典禮》云:“為人之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這是與喪服不同處。喪服是純素的。《禮記?郊特牲》云:“素服,以送終也。”素服是冠、衣、裳皆白色。民間父母在,冠衣不純素,即是恐有喪象的意思。不純素者,或者冠、衣、裳有部分是染過的,帶彩的。這時民間仍可服用一部分白色衣冠,說明白色還並不是嚴厲禁止使用的凶色。但是一般不可“純素”,以免不吉之象。說明已開始有“純素”不吉的諱忌心理存在了。鄂溫克族近世的服飾習俗中,也是把白色看成是孝服的。其民除內衣外不穿白色衣服。內衣也絕沒有用白色扣子的,而多用有色線縫。這樣,也就認為不是“純素”了。這說明不“純素”是極易變通的。但是,由于“送終”以“素服”的習俗已轉化為一種色彩的辨別方式,再加上民間染印技術的不斷發展、日益精湛,使得“純素”成為“送終”的惟一服飾色標,于是白色便在日常生活中演變成為一種令人非常懼惡厭憎的凶色了。大約到了唐宋時期,厭白尚采的風習便普遍流行于民間了。據《宋史輿服志》云:“涼衫其制加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禮部侍郎王曮奏:”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于是禁服白衫。……自後涼衫只用為凶服矣。“這恐怕要算是民間服飾忌白和認白色為凶色的官方從制度上加以禁制的濫觴了。據《清稗類抄》云:”臣工召對、引見,皆服天青褂、藍袍、雜色袍悉在禁止之列,羊皮亦不得服,惡其色白,近喪服也。“近世的鄂溫克族,白色皮衣也都要染色後才穿。其方法是將熟好的白皮子用馬糞和松樹子燃燒煙熏成黃色。據說既可避忌白色,防止凶患,又很實用,可以防潮、防雨。

民間亦有不以白色為凶而喜尚白色的習俗。據《隴蜀余聞》和《清稗類妙》云,陝西漢中、臨潼、華州、渭南等地都有衣飾尚白的習俗。傳說是為諸葛亮帶孝留下的風習。蒙古族牧民亦以白為祥瑞為色,習俗尚白,衣冠純素,喜騎白馬,住白色“蒙古包”,以白色哈達為敬獻禮品。漢族如今人們亦有不忌白色的,在夏季常穿白衣白裙,著純素服飾。有的甚至在婚禮上亦穿戴純白色的服裝,不以為凶,反以為吉祥、高雅。這或許是對西方婚儀習俗的仿效。但中國民間絕大多數地區和民眾仍視純白為凶飾。鄉間老嫗在說民譚講故事時,還以“白胡子老頭”、“穿一身白”作為恐怖、凶厄的象征來嚇唬小兒。這也體現了一種服飾忌白的心理。

黑色,在中國民間曾經也是常用服色,因為染起來很方便,穿著又耐髒,比較實用。所以舊時許多人喜好穿黑色衣服。在農村,至今仍有不少人喜好黑色。但一般也忌諱純黑色,總要與藍色、橙色、雜色搭配起來穿。如果穿一身黑,也要紮一個白頭巾或棕腰帶等等,以為這樣就不是純黑了。另外,在做壽衣時,一般是禁忌用黑色的。給死者穿壽衣,要穿藍衣,禁用黑色。俗以為穿黑衣會使死者轉生為驢。有些地方忌用黑色,必用紅色。俗以為人死後要上剝衣亭的。穿上紅衣,剝衣鬼見到紅色,就以為已剝出了血,會停手不剝的。否則,若是只穿了黑衣,剝衣鬼非把皮肉剝爛不可。不過,黑色尚未見有官方從制度上的明禁,其凶色的俗見,還是流行于民間,其忌諱純黑的慣習,也是由不同地域內民眾的心意自然調節的。


另外,有些顏色有一定的場合氣氛中也有凶色的性質。例如紅色。紅色一般是吉色,有喜慶的性質,常用于婚嫁、生子、過年過節等喜慶日子。但紅色又與血色同,因易引起傷害、流血的恐怖感,所以,喪葬期間禁忌穿著紅色衣裳,惟恐沖犯鬼魅、神靈。且紅色屬陽,其與太陽色同,黑色屬陰,穿著紅色也恐陰陽不調,恐對逝者不利。舊時國殤禁忌一切人等服飾紅色。曾有一段相聲,諷刺某皇帝駕崩時禁忌紅色,竟要人把紅糟鼻子也用藍墨水染了。可知喪事忌紅之慎重。古時有人說,白色“于凶事為吉,于吉事為凶”。而紅色卻是“于吉事為吉,于凶事為凶”。二者正好相對應起來,白色是相反于吉、凶之色,紅色則是相同于吉、凶之色。此亦為中國民間關于顏色禁忌的一項趣事。

(4)豔色忌

濃妝豔抹,穿著華麗,在中國民間也是犯忌諱的。俗以為服飾的色彩是應當與人的年齡、相貌、品行、德才相符合的。如果不相符合便有“超越本分”之嫌,被視為一種“越軌”行為。女人豔妝過分被視為輕浮下賤之人,男人穿著鮮亮過頭,被視為浪當好淫之輩。所以過去中國人服飾色彩單調,女人非紅即綠,大紅大綠,而且紅色只限三十歲以下女人穿著。

俗話說,“紅到三十綠到老”,男人非藍即黑,灰藍黝黑,四十歲以上的男子就要少穿藍色了,否則,怕人家說“不合適”,說“老來俏”。如今,這種禁忌已經逐漸被打破,人們在穿著上日益考究起來,服飾的色彩也越來越鮮豔,越來越多樣化起來。

以上談到幾種服飾的顏色禁忌,除了顏色的崇尚與否常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一點需要補充說明以外,不同民族,不同社群對某種顏色的好惡,也是不盡相同的。這一點尤其在族徽、國旗等集體意識的標志中最易得到顯示。據說中國曆代服飾“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複夏制尚黑,漢複周制尚赤;到了唐代服色尚黃,旗幟尚黑,宋沿襲,元尚黃,明改制取法周、漢,用唐宋旗色而服色尚赤,清又複典。”民國尚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尚赤。國民黨尚白,共產黨尚赤。而崇尚的反面,便有所諱忌。現代史上曾有稱“國統區”為“白區”,稱共產黨人為“赤色分子”的說法,都是以顏色論轄區和政見的。其中有對顏色的崇尚,也有對顏色的諱忌。可見顏色于服飾裝點方面是有著象征意義和禁忌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