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6節:故人逝去情依舊(1)

故人逝去情依舊:

許姬傳眼中的梅蘭芳

一別音容廿五年,幾經風雨幾云煙。

蓄須明志抗頑敵,畫筆為生不昔賢。

京劇派流傳遐邇,大師典范見遺編。

梅開遍地群情仰,後起欣然藝永綿。

這是1986年10月23日許姬傳在參觀梅蘭芳紀念館開館時,有感而發所寫的一首詩。

此時梅大師已經故去25年了,但作為大師的秘書、摯友,許姬傳此情依舊。

“幾經風雨幾云煙”,如今“大師典范”能“流傳遐邇”,主要是靠著“遺編”,而為此“遺編”,許姬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讓梅大師的舞台藝術化為文字,綿遠長留。

然而世上只知有梅蘭芳,而不知有許姬傳。

正如學者鄧寶善所言:“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雖說許姬傳追隨梅蘭芳先生的曆史長達30年,但無論許姬傳本人還是別的什麼人,竟然都沒有專門寫過這方面的文章。

因此,我多方鉤沉寫成《梅蘭芳和許姬傳》一文,刊發于《人物》2000年第8期上,也算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根據鄧寶善的勾勒,再加上許氏的諸多回憶文章,讓我們看到了梅、許二人的合作無間和山高水長的情誼。

許姬傳(1900-1990),小名彭,號思潛,別署燕賞齋主。

浙江海甯人,1900年4月12日生于江蘇蘇州。

其曾祖父許璉(珊林)、祖父許祥(子頌,晚號狷叟)、外祖父徐子靜(致靖)、父許省詩(冠英)皆諳昆曲。

許姬傳自幼隨祖父許祥居杭州。

在杭從外祖父徐子靜讀書、習昆曲,除唱老生外,又唱官生,唱法宗葉懷庭一派,講求四聲和用氣,得授《彈詞》、《酒樓》、《別母亂箭》等幾十出戲,尤以《彈詞》唱口得徐子靜之精髓,兼擅吹曲笛。

16歲那年冬天(1916年11月下旬),堂兄許伯明專程護送梅蘭芳來杭州演出,在杭州初次接觸和認識了年僅22歲、出道不久的梅蘭芳,並仔細觀摩了他的演出。

那一晚梅蘭芳演的是昆曲《佳期·拷紅》。

戲畢,許伯明帶他們同到後台見梅蘭芳,向梅蘭芳介紹說:“這是我的堂弟——姬傳、伯遒、源來,他們都得到徐子靜先生傳授,會唱昆曲,能吹笛子。”梅蘭芳和他們一一握手,含笑說:“昆曲出在南方,你們聽哪句腔唱得不准、哪個字念得不合適,請你們告訴我。”三人期期艾艾地說:“嗓子好、扮相好、唱得好、做得好,我們第一次聽你的昆曲,真過癮!”梅蘭芳謙遜的態度,給許姬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家後,他對弟弟源來說:“名滿南北的梅蘭芳,卻沒有好角習氣,對我們幾個小孩還那麼謙虛,真了不起。”在這之前他們剛聽過梅蘭芳的《黛玉葬花》、《穆柯寨》,許姬傳覺得“梅蘭芳塑造的林黛玉,正突出地表現了她的悲劇性格,符合曹雪芹筆下的絳珠仙子,以後,我看別人表演林黛玉,就覺得膚淺而無詩意,這是因為演員本身沒有這種氣質,只用顰眉淚眼來表現是不夠的”。

1920年許姬傳與弟源來到了天津,在直隸省銀行當文書,居河北區三戒里,以近鄰得識著名曲家惲蘭蓀(擅歌《彈詞》),向之請益度曲之道;並對京劇發生濃厚興趣,經常向京胡聖手陳彥衡學習譚(鑫培)派聲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