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危機時刻,初握權柄 第15節:9.名不正則言不順,皇權是最大的本錢(1)

9.名不正則言不順,皇權是最大的本錢

七月十七日,也就是咸豐崩逝的當天,管理後宮事務的敬事房傳旨,將“皇後”(鈕鈷祿氏)改寫成“皇太後”,“皇太子”(載淳)寫成“皇上”,並傳知皇太後(鈕鈷祿氏)、琳皇太妃、肅中堂(肅順)、皇上至靈前奠酒。

這個旨寫得有點意思。按常理,大行皇帝駕崩後,皇太子立為新皇上,皇後成為皇太後,這都好理解,關鍵是載淳並非皇後所出,他的生母也就是慈禧(當時是懿貴妃)的名號該怎麼變的問題。

在明代以前,老皇帝死後,新繼位的皇帝按例尊封皇後為皇太後;但要是新繼位的皇帝並非皇後嫡生而是其他嬪妃庶出的話,那麼新皇帝的生母只能晉封為太妃而不能並尊為太後。不過,庶出的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後,首輔張居正為了討得新皇帝及其生母的歡心,尊原皇後為“仁聖皇太後”,尊朱翊鈞的生母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後”,由此開了兩宮並尊之先例。

清朝的制度加強了兩宮並尊的制度,原因是清朝皇帝大都不是皇後嫡出。由此,按照清制規定,嗣皇帝繼位後,其生身母親無論是否還健在,都是要尊封為皇太後的。比如清康熙帝繼位後,尊原皇後為“仁憲皇太後”,而自己的生母則尊為“慈和皇太後”;雍正帝繼位後也同樣尊自己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為皇太後。

因此,在尊奉皇後鈕鈷祿氏為皇太後的同時,本應該同樣尊奉載淳的生母懿貴妃(慈禧)為皇太後,這才符合祖制。但作為當時熱河總負責人的肅順等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們直到第二天才宣布尊奉懿貴妃為皇太後。這到底是工作的疏漏呢,還是有意對懿貴妃稍加貶抑,以示身份差別,這就不好說了。

在丈夫咸豐去世後的那個晚上,26歲的懿貴妃抱著年僅6歲的小皇帝載淳獨坐宮中,孤兒寡母,暗自落淚。懿貴妃的傷心,一來是因為丈夫過早的離世,丟下她們母子孤苦無助;二來也因為熱河的當權派們對她的不公正待遇,她沒有與皇後一起被尊奉為皇太後還不算,連去咸豐的靈前奠酒的資格都沒有。更讓她感到驚懼而憤怒的是,肅順竟然將他的名字寫在新皇帝的前面!

慈禧心里清楚,肅順等人看不起她們後宮的這些女人,而自己之前又與肅順發生過矛盾。看來,肅順等人這樣做是有意而為之,目的就是要警告她,別以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就可以接近權柄,更別想恃皇帝生母的地位進行要挾,甭說懿貴妃的身份地位和皇上差了一大截,就連皇後的地位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想到這里,慈禧不免感到一絲驚恐。盡管在咸豐帝彌留之際,她抱著兒子載淳來回出現在皇帝面前並試圖引起咸豐的注意,但咸豐最終沒有對她的地位作出明確的安排,而是將大權交給了肅順等人。咸豐在的時候,肅順等人固然不會對她不利,但現在咸豐不在了,載淳又這麼小,肅順等人會不會侵奪小皇帝的權力甚至對自己下毒手呢?

按理說,自己的兒子載淳繼位做了大清的皇帝,慈禧至少應該感到一絲寬慰才對,畢竟,這普天之下,漫漫長河,有幾個女人能有這份幸運?但是,身處熱河行宮的慈禧環顧四周,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

慈禧發現,偌大的熱河,幾乎都是肅順等人的勢力,而自己的身邊竟然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從血緣關系來看,醇郡王奕譞是最親近的,他是咸豐的七弟、小皇帝的親叔叔,而且還是自己的親妹夫,在親情利害關系等方面都是絕對可靠的,但奕譞當時只有20歲,涉世未深,難以倚靠。五弟惇親王奕誴雖然也是小皇帝的親叔叔,但這個人性格魯莽,又是個大嘴巴,當時還與肅順等人有一定的交往,如果找他商量事情,一不小心就會漏到肅順那里去。

思來想去,慈禧覺得還是先要依靠皇後鈕鈷祿氏(此時已是皇太後)。鈕鈷祿氏為人寬厚賢淑,她對于政治與權力這種事情既不感興趣,也缺乏類似的曆練,而且她當時比慈禧還小1歲。但是,鈕鈷祿氏作為中宮之主,至少在名分上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于是慈禧決定將肅順等人陰謀擅權的利害關系跟鈕鈷祿氏分析清楚,爭取說服鈕鈷祿氏站在自己的一邊。

咸豐死後,鈕鈷祿氏本來覺得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的安排並無不妥之處,而且她也不想去參與外朝的事務,只想安安靜靜地在後宮過她的太後生活。不料經過慈禧的一番哭訴煽惑後,鈕鈷祿氏隨之想起了在咸豐病重之時,肅順等人隨意進出行宮的舊事,女人最理解女人,于是她很快認可了慈禧的看法,認為肅順等人一貫對後宮輕蔑有加,確有不臣之心;特別是慈禧在她面前控訴肅順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小皇帝的前面,如此以往,必將危及皇權的時候,鈕鈷祿氏立刻激動了起來,她作為正宮皇太後,絕不能使得祖宗的江山在自己的手里斷送,不然日後何以面對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