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危機時刻,初握權柄 第22節:13.人緣不好,可是關系到殺頭的大問題(1)

13.人緣不好,可是關系到殺頭的大問題

八大臣闖進內宮和兩宮太後大吵大鬧的消息傳出後,並非肅順一派的王公大臣們也激憤騷動了起來。老七醇郡王奕譞對于肅順等人欺負寡嫂的惡劣行徑極為憤怒,咬牙切齒地聲稱要等回到京城後再和他們算賬,奕譞的五叔惠親王綿愉則急忙喝止,讓他不要亂說話。

要說起來,肅順等人的行徑確實惡劣,但這世上有三種人:第一種是沒本事,有脾氣;第二種是有本事,有脾氣;第三種是有本事,沒脾氣。肅順就是屬于典型的第二種人。咸豐在的時候,他得到皇帝的重用,雖有能力,但脾氣也壞,得罪的人著實不少。所謂“剛則易斷”,說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要說起來,肅順也是沒辦法。在嘉慶、道光年間,朝政積弊已久。在肅順等人的輔佐之下,咸豐即位後也力圖重整朝綱,他首先將保位貪榮、遇事推諉的前朝重臣穆彰阿革職永不敘用;隨後另一位重臣耆英遭到嚴懲,而肅順在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耆英曾在鴉片戰爭中代表清廷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和約,損失了許多利權,咸豐即位後將他由一品大員降為六品小官。8年後,英法聯軍攻入天津,京師震驚,由于朝廷極度缺乏外交人員,耆英在惠親王綿愉的舉薦下再度被起用,前去天津談判。不料在談判過程中,耆英未經咸豐允准便擅自離開天津返回北京,咸豐帝得知後命人將耆英押進京。隨後,恭親王奕?、惇親王奕誴奉命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共同審訊耆英。奕?等人將耆英定為絞監候,而時任理藩院尚書的肅順力主將耆英即行正法,以振朝綱。最終,咸豐下令耆英自盡。

再如在咸豐年間的順天科場舞弊案。當時的主考官柏葰頗有清廉之名,他曾經出使朝鮮,離任時朝鮮國王饋贈他5000兩銀子,柏葰盛情難卻,只好攜帶回國,卻交給了禮部備存,清廉之名為人所稱道。

咸豐八年(1858年),柏葰出任順天鄉試主考官,發榜之日,鑲白旗滿洲附生平齡高中此次鄉試的第七名舉人,一時間輿論大嘩。

這平齡何許人也?這位滿洲大爺平時基本不讀書,而是成天游手好閑,厮混于茶館酒肆。平齡有一個愛好便是唱戲,而且頗具造詣,曾在戲院登台演出過,在京城算得上是一位知名“票友”。他這一中榜,立刻在讀書人中間引起軒然大波,京城遍傳“戲子亦高中矣!”

禦史孟傳金隨即上奏朝廷,要求複查本次鄉試的考卷。查下來的結果,果然是黑幕驚人:同考官鄒石麟幫平齡改正七處錯誤;廣東肇慶人羅鴻繹托請同鄉兵部主事李鶴齡向同考官翰林院編修蒲安行賄,雙方約定在考試時的第一篇文章用“也夫”二字結尾、第二篇用“而已矣”三字結尾、第三篇用“豈不惜哉”四字結尾、詩則用“帝澤”結尾。如此高明的舞弊術竟然使流傳千年的“糊名”法失去了防弊作用。

身為主考官的柏葰在閱卷的時候本打算將羅鴻繹的試卷撤下淘汰,但同考官蒲安買通柏葰的家人靳祥,由靳祥對柏葰誘之以利,柏葰最後還是取中了羅鴻繹。發榜後,李鶴齡、蒲安和柏葰都得到了羅鴻繹的好處。

此事調查清楚後,肅順報告咸豐說:“柏葰身為一品大員,取中行賄士子羅鴻繹,請擬斬立決。”咸豐因柏葰老成宿望,本打算從寬處理,但出于整頓吏治的考慮,最後還是聽從了肅順的意見。

按本朝慣例,一二品大員在臨刑前一般會有格外恩典免死,即監斬官等待皇帝簽發駕帖再作處斷。柏葰當時也很鎮定,他以為自己責任不大,皇上一定會免其一死,當時還對兒子說,皇上必有恩典,你先回家把被子等的生活用品拿來,待會要是判流放的話,就可以直接上路了。但後來見刑部尚書趙光一路痛哭而來,柏葰一瞧,腳底立刻發軟,長歎道:“完了,完了。皇上斷不肯如此,此必肅六從中作祟,我死不足惜,肅六他日亦必同我一樣。”

這事還真讓柏葰說對了,趙光等候駕帖時,咸豐有點遲疑,說:“罪無可逭,情有可原。”肅順在旁說:“雖屬情有可原,究竟罪無可逭。”咸豐仍舊猶豫不決,肅順見咸豐下不了決心,干脆拿過朱筆代書,結果柏葰就這樣送命了。這事,肅順就做得有點絕了。

在戶部舞弊案中,肅順得罪的人更多。太平軍起事後,朝廷軍費激增,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清廷設立寶鈔處及官錢局強制發行紙幣並鼓鑄大錢,而許多商人與戶部官員相互勾結,從中舞弊貪汙。時任戶部尚書的肅順下令查賬,結果倉場侍郎崇倫、科布多參贊大臣熙麟等人被抄沒家產。案件尚未結案,戶部忽然失火,肅順認為這是有人想借此毀滅相關賬目而實施的人為縱火,于是反加大了審案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