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太後垂簾,改弦更張 第27節:16.論功行賞,新班子得有新氣象

二、太後垂簾,改弦更張

16.論功行賞,新班子得有新氣象

奕?在琢磨慈禧太後的時候,慈禧也同樣在琢磨該怎麼應對奕?。

慈禧雖然已經實行了垂簾聽政,但她畢竟是深宮中的女人,平時不便拋頭露面,也無法和朝廷及其地方官員直接聯系。因此,即使是除掉了肅順等八大臣,但她的力量還很有限,經驗也不夠豐富;更關鍵的是,她必須借助奕?和他的勢力在前台為她沖鋒陷陣,如果奕?不合作的話,她在幕後就無法操控全局並可能陷入被動了。

慈禧太後的算盤打得嘩嘩響,她必須借助自己的地位讓奕?來給自己抬轎子。但問題是,奕?會這麼聽話嗎?

在政變成功後,慈禧論功行賞也不含糊,她必須要把奕?籠絡住,必須!

十月一日,也就在政變後的第二天,奕?被授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實際上成為軍機領袖);同一天,奕?又接到第二道諭旨,被補授為宗人府宗令,負責管理皇族內部事務。

十月二日,兩宮太後又發兩道諭旨,補授奕?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這可是個大肥缺。

十月初八,賞奕?親王爵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這可是不得了的恩寵。清朝開國之初,為表彰那些立下軍功的皇族,特定王爵可以世襲罔替,即所謂的八大“鐵帽子王”。一直到雍正時期,十三王爺胤祥因為輔佐雍正有功,其怡親王的王爵也可以世襲罔替,從此後就沒有出現過其他的“鐵帽子王”。奕?得知後堅決推辭而不敢受,最後才改為拿親王的雙份俸祿,以示優禮(清末最後增加了三個鐵帽子王,即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不過隨著大清王朝的覆亡,世襲罔替也就成了空中樓閣)。

十月初九,在奕?堅決推辭王爵世襲罔替後,兩宮太後又將奕?的長女接進宮中並封為“固倫公主”,以示優眷。按清宮制度,皇後的女兒方可封為“固倫公主”,其他妃嬪之女只能封為“和碩公主”,親王的女兒按制度是封為郡主,如果是由皇後撫養,那最多也只能賞與“和碩公主”的封號。奕?長女的超常加封,顯然是對奕?的格外禮遇。

最能打動奕?的是自己生母康慈皇太後加尊諡的問題。十月初十,兩宮太後下懿旨讓大學士和六部九卿商議此事,商議的結果是尊諡改擬為12字,即“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後”,並升拊太廟,可謂是解決了奕?的一塊心病——當年和咸豐鬧不愉快,可不就是因為這事情觸發的?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兩宮太後又加恩賞奕?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以示優異;奕?的兒子載澄也被賞給三眼花翎。

這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奕?獲得的恩賞如同漫天花雨,讓奕?一家應接不暇,正應了一句話叫“奕?一人得道,家人雞犬升天”,上至生母康慈皇太後,下至兒子女兒,個個有賞,可謂是備極恩寵。從表面上來看,這是慈禧對奕?幫助自己政變成功的應有回報,但真實的情況可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政治就是政治,斗爭是它的主旋律。慈禧與奕?的結盟,的確具有某種程度上的親情和信任關系,但在政變前卻更多的是一種共同對敵的利害關系,這種互相利用的默契,在政變成功後很快便顯得貌合神離。說到底,是在除去了共同的政敵後,這朝廷的大權到底應該由誰來掌握的問題。

慈禧心里也很清楚,奕?這個人有勇有謀,能力超常,多年的曆練已經為他積累了豐富的從政經驗,其辦事之老到絕非自己所能比擬。在扳倒八大臣後,朝中的各種事務還需仰仗奕?去全面打理,要是封賞不當、讓他心懷不滿的話,到時他處處為難自己,恐怕也很麻煩;可要是過度依賴這個小叔子,以至于讓他權傾朝野的話,那就更不是慈禧所願了。

在政變後第二天,奕?被授為“議政王”,這是很值得推敲的。在順治的時候,多爾袞曾經被授為“攝政王”,一時大權獨攬,而奕?這個“議政王”與之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就這一字之差,奕?的這個“議政王”和當年多爾袞的“攝政王”可就差得太遠了。

所謂“攝政”,是指多爾袞一人獨斷,直接處理朝中大事,任何人哪怕是孝莊太後也不得干預;所謂“議政”?“議”者,“商議”也,“討論”也!換句話說,所謂“議政”,對于朝廷的大小事務,奕?只有“商議、討論和建議”的權力,決定權並不在他的手中。“議”與“攝”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盡管奕?在後來掌管了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內務府、宗人府等清廷的要害部門,但最終的決定權卻是來自黃簾子後面的兩個女人——沒有兩宮太後的鈐印,任何諭旨都歸于無效!

對于奕?來說,他可能沒有想那麼多也無法多想:在咸豐在的時候,他不能去和自己的哥哥爭;這咸豐去了,他豈能和自己的侄子爭呢?這大概就是命吧!

既然認命了,奕?也就要好好地振作一把,他要趁著兩宮太後信任自己的大好機會,好好施展下自己的抱負。對他來說,皇位只是個虛號,關鍵還得做實事!奕?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安排了軍機處的人選。在雍正朝後,軍機處一直是清廷最核心的部門,當時與奕?共事的有桂良(奕?的岳父)、沈兆霖、曹毓瑛、寶鋆和文祥這幾位。這前面三位,大都壽年不永,在進入軍機處後沒幾年便離世;而後面的兩位,寶鋆和文祥則不僅在政治上和奕?志同道合,而且一直是奕?在軍機處乃至總理衙門事務上的得力助手。

寶鋆,滿洲鑲白旗人,道光朝的進士,他既是內閣大學士,也兼任了總理衙門大臣;文祥,滿洲正紅旗人,也是道光朝的進士,他在咸豐時期便是軍機大臣。這兩人雖然是滿人,卻都主張重用漢人,而且思想開放,主張了解和學習西方事務,一直以來便是奕?的支持者和左右手。在這兩人的幫襯下,奕?的新班子也一掃咸豐朝之前所充斥的保守頑固之風,整個朝政重新煥發出盎然生機和勃勃生氣。應該說,“同光中興”的大業,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對于奕?組建的新班子,慈禧並沒有過多地干預,而是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她有意讓奕?放手去干,干出一番大事業來。就這點而言,慈禧還是很明智的,因為奕?做得好的話,不但自己的臉上有光,還可以證明自己知人善用、領導有方。說到底,奕?願意抬轎子,自己坐轎子又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