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太後垂簾,改弦更張 第33節:19.搞洋務,需要的不僅僅是魄力(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的另一個大學士、軍機大臣文祥,同樣是飽讀詩書的儒學大家,卻力主推行洋務“新政”。據野史上說,有一次廣東同文館的學生畢業後,後選送到京師同文館學習,到館門口正要下車卸行李,突然來了個長髯老翁,滿臉歡喜地將他們迎入,慰勞備至,隨後又帶他們到館舍各處一一參觀。有趣的是,每到一處,老翁就告訴他們說,此齋舍也,此講堂也,此飯廳也,把所有地方都指示了個遍,言語和藹,態度熱忱。這些廣東學生當時不知道這人是誰,覺得好生奇怪。參觀完後,老翁又問他們:“吃午餐了嗎?”學生們答道:“還沒有。”老翁隨即喊來提調官,這時很快來了個紅頂花翎者,恭恭敬敬地在旁聽候命令,學生這才知道這老翁非同一般,後來打聽才知道,此乃當朝宰相文祥文中堂也。

兩年後,同文館聘用美國人丁韙良為總教習,在之後的幾年里,又邀請了一些外國專家來中國任教,並逐步開設了算學、化學、萬國公法、醫學生理、天文、物理、外國史地等課程。由此,同文館也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所綜合性的近代教育機構,並培養了一大批翻譯人才、外交人才和科技人才。

但可惜的是,慈禧畢竟是一個久居深宮且文化程度不高的女人,她對西方文明的認識有限而且缺乏基本的戰略眼光,她支持洋務事業的發展也大都局限于器物層面,一旦新事物影響到朝廷賴以生存的專制統治的時候,慈禧便不再是學習西方的支持者而是終結者了。

留美幼童計劃的夭折便是典型的案例。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洋務派的倡議下,清廷派出首批幼童赴美留學,以作為向西方學習的捷徑。首批幼童共30名,他們出去的時候都拖著辮子,穿著長袍馬褂,由于年齡小,他們沒有受到傳統觀念和文化的束縛而是很快適應了美國生活。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首批和隨後派來的幼童們表現出很強的自主性,他們後來換下長袍馬褂而改穿美式服裝,有的人甚至剪掉了腦後難看的辮子。

剪辮易服的事情發生後,負責留美學生事務的封建守舊官員大為惶恐,于是將情況彙報給了國內。慈禧得知後,對于這些學生公然拋棄傳統的行為大為惱怒,于是在1881年決定全部召回那些留美幼童,結果導致這些人被迫中斷學業並遣送回國,其中大多數人的學業尚未完成,只有兩人真正完成了大學學業。盡管如此,這批人在各種洋務如鐵路、電報、外交等領域還是出了一些優秀的人才,如設計建造京張鐵路的詹天佑、擔任民國時期總理的唐紹儀和曾任民國外長的梁敦彥等。

慈禧初掌權力的時候,正值西風東漸、洋務興起的關鍵時期,盡管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洋務運動的發展,但一旦新事物的發展影響到她的統治的時候,她就不再具有真正寬容的氣度和雄偉的魄力了。當然,造就這種遺憾的原因,既是深宮中的女人氣質所致,也是時代的局限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