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祖師爺不賞飯”的平庸少年 第8節:典入"云和堂" (3)

第二,喊嗓子。

梅蘭芳學戲時,如何解決嗓子問題呢?前面說過,吳菱仙每天要帶他去遛彎,喊嗓。為什麼要喊嗓呢?因為舞台上的唱念,同生活中的說話不一樣,藝術的聲音需要色彩和表現力,需要傳達給戲園子的最後一排觀眾。當時劇場沒有擴音器,必須讓嗓子依靠共鳴,把聲音傳給觀眾,讓他們聽清楚。如果你台下說話嗓子好,卻不會用共鳴,那麼到了台上聲音還是傳不出去,不能打遠;反之,如果天然嗓子條件一般,卻學會了用共鳴,那麼還可能是舞台上的一條有威力的嗓子。比如發"一"音,要引領額頭,打開牙關,張開鼻翼,吸通鼻孔;旦角演員外面的口型很小,但內口張得很大,里面就像撐開一頂降落傘,上牙膛繃得緊緊的。喊嗓時,軟顎抬起,讓丹田之氣拱著嗓子發聲,震動額竇、蝶竇這些共鳴腔,這樣才能發出有威力的聲音。

京劇藝術把所有漢字的讀音,歸納為"十三轍",就是十三道韻轍。這些韻轍又分屬"唇齒牙舌喉"五音,它們各有自己的共鳴位置。梅蘭芳一個音一個韻地訓練,努力使自己養成條件反射,歌唱和念白時,一出字,就能擺好口腔里的正確位置。為此,他每天練,每天喊,要喊到嗓子"出汗"為止。

嗓子也會"出汗"嗎?我們一般人體會不到,京劇演員有時會這麼說。他們用嗓到了一定的負荷量,嗓子眼里仿佛會有一股干澀的熱浪沖出來,弄得你喉部燥熱,發毛,甚至好像還有"冒煙"的感覺。這種狀態大概類似于長跑或游泳運動中的"極限"。

第三,學唱腔,每句三十遍。

梅蘭芳學唱腔很慢,吳菱仙見他三四遍還不行,那就教七八遍,十幾遍。後來干脆定下一個數量:每一句,每一段,三十遍!教唱腔的時候,吳菱仙坐著,梅蘭芳站在桌旁。桌上放著一堆銅板或銅錢,是用來記數的。我這里打一個比方,假如學唱《宇宙鋒》里的一句:老爹爹發恩德將本修上-規定每句唱三十遍,那麼每唱一遍,就把一個銅板放進盤子,到了十遍,再把錢送回原處,再翻頭。有時梅蘭芳實際上已經學會了,而且反複地唱得疲倦了,于是嘴里唱著,眼睛卻打起架來。這時,吳菱仙往往從他身後,輕輕地拉一下衣襟,使他振作起來,繼續學習。

現在大家知道了吧,後來梅蘭芳在舞台上那一對漂亮的眼睛,那顧盼多姿的眼神,完全是練出來的。梅蘭芳的嗓子,是一條"功夫嗓"。梅蘭芳成功的背後,是辛勤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