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0節:中蘇關系破裂,我"自力更生"方針的實施背景(2)

聶榮臻在1960年7月3日,向中共中央並毛澤東提交了一份報告,就"自力更生"發展國防科技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報告說:"在中蘇關系的新形勢下,有關科學技術上的若干問題,應有新的方針和做法……很明顯,在中蘇政治思想上的分歧沒有取得一致以前,休想在這方面取得援助。"聶榮臻建議:"一、蘇方在重要技術關鍵上卡我們,實在令人氣憤。但是氣憤是沒有用的,我們一定要爭一口氣,有可能這樣一逼,反而成為發展我們科學技術的動力,更加堅決地在科學技術上力爭獨立自主,依靠自己,而不是指望外援。只有這樣,我們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上才能完全主動,而不至于受制于人。二、今後與蘇方的科學技術來往,應采取新的做法。凡是協定上定了的援助,我們到時候就要詢問,仍然要。但是如果對方不給,我們絕不再催,記上一筆賬就成了。協定以外的新要求,現在也不要提了。三、獨立自主,立足國內,絕不意味著自己封鎖自己。對蘇聯,能學的東西還是盡量地學;要大力開辟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情報搜集工作。"

蘇聯專家走了,蘇方停止了燃料供應,中央仍決定在東風基地試驗發射近程地對地導彈。但蘇聯專家臨走的時候,扔下一句話,中國的燃料不合格。為此,周恩來專門在紫光閣召開會議,幾位老帥很是氣憤,聶榮臻說:"這是政治上的原因,和技術毫無關系。"聶榮臻後來在《關于西北地區國防工廠情況的報告》中總結說:"過去國防工業處在掌握蘇聯技術的階段,資料是人家的,國內供應不了的材料就向國外訂貨;有些關鍵材料和元件,蘇聯留一手,就靠進口實物解決;技術關過不去,就請蘇聯專家。現在形勢一變,矛盾暴露出來了,迫使我們自力更生,自己解決問題,一切立足于國內。""我們國家很大,不可能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尤其從科學發展的趨勢來看,技術越發展,保密性也越強,別人即使給一些東西,也只能是性能次先進的技術,唯一的出路只有盡可能吸取國外先進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誰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東西交給別人,這一點不但應該作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而且應該成為我們制定國防科研方針、政策、任務的依據。"

1960年11月4日,"1059"地對地導彈由技術陣地轉運到發射陣地。

下午,聶帥在趙爾陸、陳士榘等人陪同下,乘專列到達東風基地。聶榮臻與前來迎接的東風基地司令員孫繼先、政委栗在山、副司令會員李福澤等握手問好。聶榮臻高興地說:"你們的工作有成績,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建成了技術廠房、發射陣地、飛機場、鐵路、電廠和生活設施。在蘇聯專家撤走不到一個月,就勝利執行了試驗任務,要再接再厲,把我們自己制造的導彈打好。"

第二天凌晨6時,聶帥冒著零下二十度的嚴寒,和隨行人員一起趕到發射陣地。執行發射任務的基地一中隊列隊集合,向聶帥報告。聶榮臻快步走上前,和每位官兵緊緊握手,並叮囑大家:"一定要沉著、冷靜,不要緊張。"

8時,孫繼先向聶帥報告:導彈發射的一切准備工作就緒!緊接著,李福澤向聶帥敬禮,並大聲報告:"報告元帥,導彈發射試驗工作全部准備完畢,可否進入一小時准備?"

"同意!"聶榮臻大聲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