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2節:中蘇關系破裂,我"自力更生"方針的實施背景(4)

報告送上去後,聶帥心里仍不踏實。因為,他在報告里說,各原子能部件或元器件工廠可爭取于1962年至1964年先後投產,隨後即可制造試驗用的原子彈。他這個判斷是基于核工業的整體狀況作出的,這樣的判斷准不准確,能不能落到實處,尤其是究竟需要多少投入,國家是否承擔得起,為此,幾個老帥曾認真商議了一番,就派張愛萍帶隊下去調查摸清情況。

最後,張愛萍在提交的調查報告中說,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是可行的。

那個時候,為落實這個判斷,二機部就提出來要搞一個兩年規劃。聶帥鼓勵說,這樣好,這樣就有了目標。對實現這個目標,他特別提出來一要緊,二要穩。當然,他不僅提出任務,而且提供一切便利條件,支持二機部完成任務。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在他的主持下,二機部從各部門和地方抽調了一大批科技人員。他曾跟劉傑說,你調人有困難,可以去找我老伴,她叫張瑞華,在中組部工作,就管這個事兒。他還調部隊相關人員來保障工程技術人員的生活。

1962年11月,負責"兩彈"工程的15人專門委員會成立,聶帥是主要領導人之一。

聶帥根據中央專委成立時,毛澤東"要大力協同"的批示,結合革命戰爭年代組織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明確提出了"科研攻關的五個方面軍,即國防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工業部門、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機構大力協同,互相支援"的基本辦法。聶帥要求,國防科委與中國科學院組成導彈攻關協作組和原子彈攻關協作組。同時,中國科學院還成立了一個新技術局,動員二十多個研究所的大部分科研力量,共同承擔了三百多個科研項目的協作任務,大力加強"兩彈"的攻關力量。連同其他科研部門、工業部門和高等院校在內,在全國逐步形成了"兩彈"攻關的大協作網。

聶帥把解放戰爭中組織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藝術,運用到科技工作中,對此,錢學森在1989年12月25日祝賀聶帥90壽辰的信中說:"是您協助周恩來總理在社會主義中國創立了現代高技術,也就是尖端技術,從研究、設計、試制、試驗直到定型生產的一整套組織管理的制度和方法。我想,這是把40年代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兵團作戰的成功經驗,運用到現代大科學工作上來了。這一整套組織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不僅是科學的,而且也是結合我國實際的,是社會主義的。它們不但在過去'兩彈一星'事業中成功的,現在的國家高技術工作也應該采用……"

專門委員會總攬全局,將尖端武器研制工作的紛繁頭緒條分縷析,明確任務,使各方面軍的協作更加緊密。

多年之後,聶帥回首當年,仍滿懷自豪與欣喜:"我認為在當時我國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尤其是導彈、原子彈、現代高性能飛機和艦艇、複雜的電子設備等完全處于空白狀態的情況下,在機構建設上我們采取集中力量、形成拳頭的做法是正確的。實踐證明,這樣做,能夠較快地摸索清情況,開展工作,組織協作,攻破難關,取得研究成果。"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前線總指揮是張愛萍,聶帥在後方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