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3節:張愛萍的大將風度

第三章我所知道的張愛萍將軍

·張愛萍的大將風度

1964年9月的一天,我正在外面執行采訪任務,突然接到解放軍畫報社的通知,只說有一個緊急任務要我去完成。至于什麼任務,通知者沒說,根據工作原則,我當然也不會去問。事後回想,通知我的同志可能也不知道我要去執行什麼任務。他只是告訴我,第二天直接到機場同張愛萍副總參謀長聯系。接到類似的緊急通知,對于我來說已不是第一次,我當然知道有重大任務,而且是高度機密的任務。

第二天,我帶著全套攝影設備到了機場。在專機上,張愛萍將軍見到我很高興,因為早在1954年我們就見過面。

直到和張愛萍見了面,我才知道是到西北拍攝第一次核試驗。之前,八一廠已赴前方准備拍電影。張愛萍上將認為拍電影之外,還應該拍些照片留作曆史的見證。于是,他提出來要派攝影記者。盡管我們熟悉,按照工作程序,他根本不可能直接點名要我去。有關單位按照他的要求,將通知下達到解放軍畫報社,這樣,任務就落在了我的頭上。這當然是從工作的需要出發,但無疑與他本人喜愛攝影有關。如果換作別人可能不會想到這一點。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和我1954年與張愛萍將軍的結識有關。而這個結識的媒介就是攝影。

1954年的時候,有一個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的活動,這個活動是各界人士慰問志願軍的延伸。當時中央向各大區派出慰問團,我作為攝影記者,跟隨中央慰問團華東分團,赴華東野戰軍慰問。當時的華東分團的團長是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叔通。這位陳叔通老先生與錢學森回國曾有過一段淵源。錢學森是"兩彈"元勳,因此在本書里值得一說。當年,錢學森要從美國回國,受到美國當局的阻攔和秘密監視,並對外宣稱錢學森個人並不願意回國。1955年6月,錢學森在寄給比利時親屬的包裹中巧妙夾帶了一封信。在信中明確表示了回國服務的願望,這封信就是由其親屬輾轉交給了這位陳叔通。陳又將此信轉給了周恩來總理。于是,在後來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中,這封信成為推動錢學森回國的關鍵。

那個時候,張愛萍在華東任參謀長,正好負責慰問團的接待和日程安排。這就是我和張愛萍將軍交往的開始。

說起來,一般人很難想象,攝影記者作為一個活動的記錄者,要時時處于"准軍事"狀態,同時又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所以,可能根本沒有人注意你,即使注意也因為攝影是你的工作人家也不便打擾。如果不是張愛萍將軍喜歡攝影,我和他只會擦肩而過,根本沒有相識的可能。實際上,張愛萍將軍喜愛攝影遠遠超過一般喜愛的程度,用"狂熱"這個詞來形容毫不為過。他平時隨身帶著兩樣東西,一個是手槍,另一個就是相機。在戰爭時期,他曾拍攝過上千張照片,足證其狂熱程度。也因之,被人們稱譽為"將軍攝影家"。一位攝影家注意到一個攝影記者,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當時,在活動間隙,話題基本圍繞著攝影展開,至于具體談了些什麼,我已是不複記憶。以後在各種會議上,雖然也見過不少面,但並沒有什麼交往。畢竟我是搞攝影的工作人員,他是首長級的人物。

我們實質性的交往就是這次去拍攝核爆炸。因而,對于這件事,我至今記憶深刻。張愛萍將軍向我交代任務是在飛往西北的專機上。說是專機,和現在的專機比起來那可小多了。就是那種伊爾-14,最多只能坐十幾個人左右。上了專機,張愛萍將軍親自給我交代任務:"我們自己制造的首顆原子彈很快就要試驗了,因任務特殊,攝影只批准你一人參加,一定要照好啊,試驗成功後馬上要向國內外發稿,千萬要照好啊!"直到這時,我才知道此行的任務。對于能親眼見證一個曆史時刻,親手拍下承載曆史的記錄,激動、興奮、自豪、驕傲的情緒相互交織。冷靜下來,又感到了沉重的壓力。因為原子彈是個什麼樣子,爆炸後會出現什麼變化,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