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4節:"再窮也要有一根嚇人的打狗棍"

好在由于准備充分,我不僅拍下了"蘑菇云"的各種變化,也拍下了人們歡呼的場面。重要的是我還拍到了張愛萍帶著防護鏡舉著話筒,興奮地向周恩來總理報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喜訊的照片。這張照片至今仍在被廣泛引用,成為他指揮核試驗的永久見證。喜悅在他的臉上自然流露,但似乎又有一絲擔憂,因為在這一刻,雖然有種種跡象表明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但仍需有科學的數據來證實,所以在畫面之外,他曾問王淦昌是否能確定是一次核爆炸。在這麼重大的行動中,他自始至終保持著難得的冷靜。即使在成功的那一刻,他依然堅毅冷靜,從他的臉上,似乎感受不到那種巨大的"喜悅"沖擊波,身板挺直,依然是軍人的嚴謹,大將風度,躍然而出。

·"再窮也要有一根嚇人的打狗棍"

說起來,他與國防科技事業的緣分,可以追溯到1949年在華東創建海軍時。美國1945年在日本投擲原子彈,曾在他的心里引起了什麼波瀾,似已無法求證了。海軍建設讓他深深體會到了科技、人才的重要。當時,蘇聯對中國空軍的慷慨,與對中國海軍的苛刻,讓他明白越是高科技的東西,越是要自力更生。所以,他在搞原子彈的時候,說了"再窮也要有一根嚇人的打狗棍"那句形象的比喻。1955年3月,張愛萍將軍從華東軍區參謀長調任總參副總長,主管軍事行政工作開始,就注定了他與國防科技事業結緣。那個時候,朝鮮戰爭已經結束,東北基本穩定。與國民黨較勁的江山戰役也取得了勝利,東南沿海的威脅基本解除。也就是說和平時期已經到來,部隊的精簡整編,從此提上議事日程,國防部長彭德懷提出軍隊要正規化、現代化。正規化好理解,現代化的主要內容恐怕是在武器裝備的現代化上,張愛萍分管的就是部隊整編、武器裝備。

在同一個時期,也就是50年代中期,毛澤東提出"向現代科學技術大進軍",中央決定組織制訂我國1956年-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張愛萍在聶榮臻元帥的領導下,擬制《關于十二年內我國科學對國防需要的研究項目的初步意見》,並將原子能技術、噴氣與火箭技術、半導體技術、計算機技術以及自動控制技術,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在制訂十二年規劃的同時,他還提出了《關于軍隊內部建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建議各軍種、兵種、勤務部門,分別建立科學研究機構,倡導和推動了軍內科研與裝備技術革新工作的創立與發展。1958年5月,核基地開建的時候,軍隊的精簡整編已經完成,他這位主管軍隊裝備的副總長,分管的正是基地建設。而導彈試驗基地、核試驗基地和儲存器材倉庫基地的規劃和領導,也都與他分不開。他針對當時尖端武器和常規武器科研分頭管理的狀況,極力主張並促成了國防科委的組建,實現了尖端與常規武器科研管理的集中統一。

1959年廬山會議,彭德懷被罷官。他上山後因為周恩來提前打了招呼,才免受牽連,仍然留任副總長。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他的工作成績是受到肯定的。1960年,他負責組織研究制訂了軍隊八年裝備規劃,為建設一支擁有先進技術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盡心籌劃。同時,他多次率工作組深入核基地,對于急需解決的問題,能拍板的當場拍板,重大問題立即向中央提出決策建議。這年的11月,他在西北導彈試驗基地,成功組織指揮了我國第一枚國產地對地導彈的發射。轉年,"大躍進"的惡果赫然顯現。吃飯都成了問題,不能為多打糧有所貢獻,反要花大量人力物力的原子彈,是不是要搞下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這種爭論不僅表現在國防科研內部,而且中央的一些部門在制訂計劃時也有所表現。到這一年的夏天,國防工業委員會工作會議在北戴河召開的時候,兩種意見已經尖銳對立,形成了兩軍對壘的陣勢。反對者的意見,理由似乎更充分,蘇聯公開宣布停止援助,技術上有很多困難,中國自己現有的工業基礎太過薄弱,不足以保證原材料的供應,研制原子彈的困難太大。國家整個經濟形勢困難重重,各方面都要錢,而搞"兩彈"花錢多,實在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如果硬拿,不僅影響常規武器的研制生產,而且會拖累國民經濟的發展。最好的辦法是暫時下馬,等國家經濟好轉後再上,各方面的條件和准備也可以更充分。形象的說法是,不能為了一頭牛,而餓死一群羊。這樣的意見,在當時的實際情況下,為多數人所贊同。但贊成"上馬"的人的意見,是從戰略上看問題,認為值得為長遠的核盾牌多些投入。暫停只會使已經建立的基礎廢棄,隊伍解散,再上馬等于從頭再來,這並非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