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40節:錢學森--"人民滿意是對我的最高獎賞"(6)

三個半月後的1964年10月16,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錢學森適時提出"兩彈結合"的設想,即"東風2號"導彈與核彈頭對接發射。

1966年10月27日,"兩彈結合"首次試驗一舉成功!這意味著中國擁有了可以實戰的核武器。

可成功不僅需要學識,也需要膽識。

20世紀60年代初,一次導彈發射試驗在即。但因在加推進劑時操作有誤,導彈的彈體癟進去一塊。人們將此看作一個大故障,認為導彈不能發射。錢學森聽完彙報,親自爬到發射架上,察看故障情況後,認為箱體的變形並未達到結構損傷的程度。于是,他結合自己當年在美國做殼體研究工作的經驗,認為這是由于試加推進劑後,泄出時忘了開通氣閥造成箱內真空,導致內外壓力差過大,外部空氣壓力擠壓造成的。但點火發射後,箱內要充氣,彈體內壓力會自然升高,殼體到時候會恢複原狀。他據此主張,照常發射。可試驗基地司令員、參謀長不同意發射。按照當時的規定,發射報告必須由三人簽字同意,然後報請聶帥批准,最後才能完成發射程序。司令員、參謀長不同意,自然不會簽字。可一切都已進入准備程序,發射報告必須上報,于是只好把只有錢學森一人簽字的報告報送聶帥。最後,聶帥批准發射,並說:"要是只有司令員和參謀長兩人簽字而沒有錢院長的簽字,我倒不敢批了。"結果,這一次發射取得成功。

1966年,"東風3號"發動機地面試車故障不斷。一會兒這個問題解決了,另會兒又一個問題冒出來……沒辦法,只好請錢學森出馬。他來到試車台,細心觀察故障情況並聽取彙報以後,沉思良久,最後提出:"我們不能讓故障牽著鼻子走。是不是回過頭來想想,有什麼問題會影響發動機的燃燒穩定性,是不是高頻振蕩問題?"在他的點撥下,科技人員重新考慮了高頻振蕩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並改進了發動機的設計。結果,"東風3號"發動機的試車順利過關。

1966年6月下旬,"長征l號"為解決滑行段噴管控制問題而進行的滑行段晃動半實物仿真試驗中,出現了晃動幅值達幾十米的異常現象。如果火箭在太空中出現這種情況,不僅火箭損毀,而且准備搭載的"東方紅一號"也將不保。錢學森親臨現場,並在討論中指出,"地面狀態與太空中的狀態模型不可簡單類比。在航天飛行近于失重狀態下,原晃動模型已不能成立。那時的流體已呈粉末狀態,晃動力會很小,影響不了正常飛行。"他的這一分析,使大家頓釋重負。後來的火箭飛行試驗證明,這個結論與實際情況是吻合的。

在"東風2號"發射成功之後不久,錢學森感到發射人造衛星已經有了比較可靠的基礎,于是在1965年1月8日正式向國家提交報告。報告指出:"自從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中國科學院及原第五研究院對這項新技術就有些考慮,但未作為研制任務。現在看來,人造衛星有以下幾種已經明確的用途:測地衛星、通訊及廣播衛星、預警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偵察衛星。重量更大的載人衛星在國際上的應用,現在雖然還不十分明確,也得有所准備。現在我國彈道式導彈已有一定的基礎,現有型號進一步發展,即能發射一百公斤左右重量的儀器衛星('東方紅一號'就是這類衛星)。這些工作是複雜艱巨的,必須及早開展有關的研究、研制工作,才能到時拿出東西。因此建議國家早日制訂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列入國家任務,促進這項重大的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