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41節:錢學森--"人民滿意是對我的最高獎賞"(7)

實際上,早在1963年的時候,中國科學院就成立了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的星際航行委員會,負責組織制訂星際航行發展規劃,安排預先研究課題。錢學森當時曾提出,先放探空火箭和氣象火箭,為研制運載火箭和發射衛星儲備技術,積累經驗。

聶帥很重視錢學森的建議,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

中央專門委員會于1965年5月4日、5日召開的第十二次會議和8月9日、10日召開的第十三次會議,原則批准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

據此,國防科委1965年10月召開的人造衛星工程總體方案討論會提出:"1965-1966年完成技術方案論證,建成地面測量系統;1969年完成樣品試制,1970年或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

為免受"文革"的影響,周總理決定,正式組建衛星研究院(空間技術研究院)納入軍隊編制,由錢學森兼任院長。

1970年4月24日下午5時30分,"長征1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1970年7月,錢學森調到國防科委擔任副主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錢學森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第二代戰略火箭由第二代人掛帥,都由四十多歲的年輕人當總設計師。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號飛船發射成功,各系統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就是那時候培養起來的。因而,錢學森被稱為中國的"導彈之父"或"航天之父"。但錢學森從不以此自居,他認為功勞是大家的,民主集中制的科學管理是"兩彈一星"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他在五院和七機部擔任技術領導人期間,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辦法,每個星期日下午,將幾位總工程師請到家里去,研究討論重大技術問題。他說:"在這種場合,我就按周恩來總理的辦法,先請每位老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展開討論。對于意見一致的問題,那好說,就這麼辦。不一致的,則先由我集中,提出解決辦法,並按我說的辦;如在實踐中遇到辦不通的地方,下次開會提出來,重新研究。當然,我拍板的問題由我負責,成功了,功勞是大家的;出了問題,則由我承擔責任。這樣做大家都心情舒暢,能暢所欲言,所以我們當年是集大家的智慧,集體攻關的。"

錢學森不僅能傾心聽取老專家的意見,而且對于年輕人的創新建議,他也會全力支持。有一次在基地做導彈的全程試驗,開始時發現,這次試驗可能達不到預定的射程。這時,一分院的年輕人王永志向錢學森提出了一個迥異常規的設想。通常來說,火箭要想打得遠,就必須有充足的燃料。而他卻提出泄掉一部分燃料推進劑,這和大家的思路剛好相反。王永志說,他經過計算,認為泄掉一部分推進劑,可以減輕導彈的起飛重量。起飛重量輕了,只要推進劑達到可用量,同樣能增加射程,從而達到設計要求,即預定的飛行遠程。錢學森認為,王永志說得有道理,反其道而行之也是行得通的,年輕人不拘泥常規,正是思維活躍的表現,值得肯定。錢學森當場決定:"按王永志的建議辦。"結果,這次試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後來,王永志擔任過多個型號的火箭總設計師,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

有一件事大家可能都知道,錢學森自從離開美國就再也沒回去過。為什麼?一方面是美國對錢學森的傷害很深,讓他刻骨銘心。他的兒子錢永剛說過,改革開放以後,中美關系時好時壞。好的時候,不論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總會有人提起他,並不斷找上門來勸說,錢老,你現在到美國去看看怎麼樣?有時候,他置之不理。有時候不高興了,他就放出一句狠話:"別給我說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