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4節:關于華東軍區海軍(3)

又是個不眠之夜,張愛萍推開窗戶,望著冉冉升起的旭日眼前一個輪廓漸漸清晰。

從長遠觀點看,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必須建立一支足以完成國防重任,能與帝國主義對抗的強大海軍,這沒有錯。但是要建設這樣的海軍,必須有雄厚的工業、經濟與科學技術實力,需要懂海軍的人才,更為重要的是,需要相對長的時間。這些,就像是那天邊的云彩,縹緲而遙遠……

從眼前看,渡江戰役結束,解放沿海島嶼、最終解放台灣的跨海作戰,海軍必須首當其沖,這是不爭的現實,也給要建立一支什麼樣的海軍提供了基本依據。

黃勝天晚年回憶,“一切為解放台灣而奮斗”是華東海軍初創時期一切工作的總方針。張愛萍在有關專家論證會議上對照國民黨海軍實力情況,初擬建立一支擁有20至24艘護衛艦、炮艦的戰艦編隊。針對手里能動的護衛艦都是老舊炮艦,考慮了幾種解決辦法:1.從現有艦船中挑選可使用的,包括搶修和打撈船只;2.從地方商船中選擇適于改裝為軍艦的船只,請求調撥或購買;3.設法通過香港等地區,向第三方購買舊軍艦或適宜改裝為軍艦的商船進行改裝。

其中,對于商船改裝成軍艦的方案他尤為感興趣。

他首先客觀地研究了雙方海軍的戰斗力,對戰斗力要素進行了評估,結論是:在人的因素方面,我軍處于技術素養方面劣勢,卻占有政治優勢;在武器裝備方面,艦艇機動性能、防禦抗沉能力上,皆敵優我劣,因此必須在攻擊火力上創造優勢,削弱敵之長項,彌補我之不足,方能在海戰中占據主動。經多方考察,一個名為“陳船利炮”的改裝方案出台。

它的理論根據是,國民黨海軍主力艦艇的主炮一般為76.2毫米口徑,射程在9600至1.35萬米之間。這樣的話,如果在已有軍艦上安裝了蘇式130毫米(射程2萬至2.6萬米)或100毫米(射程1.5萬至2.2萬米)口徑的主炮,射程就會大于對方火力射程一倍,如若開戰,則可在對方進入主炮有效射程之前攔截開火,一舉擊沉。從理論上講,對方一旦進入我有效射程之內,再想逃脫已經被動,只能聽從我方戰斗部署擺布。

在世界海軍船舶史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浪漫設想。軍艦甲板上將要安裝的是陸軍榴彈炮和戰防炮,面臨的是在搖擺無常的情況下如何保持平衡,射擊准確性等一連串難題。艦炮和陸炮,雖然都是炮,卻好像老鷹和雞,雖然都長翅膀屬于禽類,一個卻能翱翔長空,一個則永遠飛不起來。不過當時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不是有一句老話嗎,共產黨人是專門創造奇跡的。

“陳船利炮”方案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軍區立刻調撥一批陸炮安裝上艦。中共中央華東局、上海市同時給予無條件全力支持,對于海軍索要船只,除出航在外或確有特殊情況,經上海市委批准可以適當緩期,其余全部開放綠燈,要哪艘,給哪艘;要幾艘,給幾艘;什麼時候要,什麼時候給,不講任何條件。

很快,在各方面的大力協助下,張愛萍手里已經有了用商船改裝、搶修舊艦的炮艦18艘,各種類型的登陸艦9艘。雖說這支艦隊看上去有點兒不倫不類,可它畢竟是一支屬于自己的海上武裝,總比什麼都沒有挨人家欺負強。

軍艦有了,又一個難題擺在張愛萍面前,就是操縱這些鋼鐵漂浮物的人呢,現有不足兩千人的原海軍技術力量不過是杯水車薪。

當年“福州”艦艦員、後來的軍旅作家王彥,回憶華東海軍初建人員配置時難免表情奚落。他當時的艦長是國民黨海軍“三大寶”之一李寶瑛,年邁六十,曾是滿清福州馬尾練營水卒,在北洋水師干了30年,又在國民黨海軍混了20年,可謂三朝元老,被艦員尊稱為“海軍爺爺”。此人隊前點名仍舊沿襲水師練營的規矩,手持一本毛筆楷書豎格花名冊,唱名抑揚頓挫。訓話亦采用文言,滿口之乎者也。一次在江灣五角場全艦隊會操,他端開頂戴花翎架勢,使用北洋水師的口令喊出:“向——左——三——步——走!”全艦200人的大方隊一時不知所措,陣腳大亂,被在場司令員邵震臭訓了一頓。

張愛萍的頭又開始疼了。手下的陸軍固然經曆過革命戰爭鍛煉,對黨無限忠誠,但文化水平低,不懂海軍常識也是事實。有什麼辦法能使他們盡快掌握技術,把軍艦開到戰場上去呢?這時,他想起那些一直保持聯絡的原國民黨海軍上層進步人士。

金聲,其中之一。

此人原名金成安,中等個,方臉膛,舉止干練。早年就讀于南洋大學,後隨鄧子恢參加革命,1946年進入國民黨海軍司令部任辦公廳少將主任。他雖然沒有加入共產黨,但是愛國惜民之心始終未泯。這是張愛萍有幸遇到的第一位“海軍師爺”,他們一見如故,徹夜長談,後來若干年間,張愛萍對海軍許多思考都得益于這位師爺點撥。通過金聲提供的渠道,他找到了留學德國、具有豐富海軍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原國民黨海軍司令部技術署少將署長、造船專家曾國晟,又請出有“海軍才子”之稱的原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上校副主任徐時輔等人,共謀建設海軍的大略。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張愛萍見到金聲說。

金聲也采了趙翼的詩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呀。”

眾人落座。張愛萍也不客套,開門見山:“請你這位海軍元老,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你干了這麼多年,對情況了若指掌,請你來,一是共商海軍建設規劃,二是請君出山,招聘一批留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參加海軍建設,卿意如何?”

金聲聞聽,心領神會,一口應諾。

不久,華東海軍對外成立了“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廣招錄用國民黨海軍人員。

《大公報》公告:

為創建人民海軍,羅致海軍人才,業已成立“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凡一切曾在國民黨海軍中工作,而今後決心獻身新民主主義革命事業,志願為人民海軍服務者,均可前往該處報名登記,以備量才錄用。

金聲、曾國晟等4人聯名在《解放日報》刊登通告:

一、凡曾在國民黨海軍服務,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不論航海、輪機、制造、槍炮、通訊、測量、軍需或其他行政人員,均可前來本處登記。

二、須繳經曆證明文件,詳細自傳一篇及最近半身相片兩張。

三、登記地點在上海重慶南路182號。滬外人員亦可投函登記。

與此同時,張愛萍還先後派人到青島、福州、廈門、廣州等地設立原海軍人員登記處,招募散落市井的原海軍。他這樣大張旗鼓地招兵買馬,自然有謀略所在。在他看來,建設海軍與建設陸軍不同,海軍機械化程度高,組織系統規范,專業技術性強,要求成員受過高等文化教育和專門的培養訓練,這些轉行過來的陸軍都不具備。陸軍人員雖政治上可靠,卻缺乏專業技術,就好比一個人瘸了一條腿,是個跛子。而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在這一點上恰恰相反,他們中大多數人在海外經過專門培訓,具有相當的航海知識和經驗,但也有缺陷,就是對共產黨、人民解放軍缺乏認識,政治立場有待于改造,同樣瘸了一條腿,也是跛子。這便是後來在海軍建設初期廣泛流傳的“跛子”理論。這個辯證法的成功之處在于,一個是政治強而技術不行,一個是懂技術而政治思想尚待覺悟,兩者合一,正好取長補短,陸軍學到技術,原海軍受到政治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解決艦艇人員不足,又加快了海軍建設步伐。

對于兩個“跛子”的稱呼問題,張愛萍頗費了一番思考。此之前,雙方稱呼五花八門,彼此傷害。該如何稱呼這些仍舊穿著黃軍裝的海軍和曾經是國民黨海軍的人員,他認為是關系到兩部分人能否團結,調動建設海軍積極性的敏感話題,具有很強政治性。他建議,對于陸軍過來的“旱鴨子”暫時稱“新海軍”為好;而對于國民黨海軍人員該如何稱呼,不但體現我黨政策,還會影響這些人思想行為,建議稱之“原海軍”。這種稱呼一經拿出,很快被接受,兩個跛腳到一塊兒有了兩條健康的腿,在統一號令下邁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