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地產勃興   促進香港繁榮(1)

1955年,霍英東投資興建一幢香港當時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賣樓花”、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等經營方法的革新,是香港地產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它加速了地產市場的繁榮,也促進了香港經濟的迅速發展。

興建香港第一座最高大廈

霍英東之所以一踏足地產行業,便叱咤香港房地產市場,且業績斐然,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順應了社會的需要。

戰後頭幾年,香港的居住條件仍然非常惡劣。當時,在灣仔一帶,一座古老的三層木結構樓房竟住了90人,其中多名居民用的是六層高的“碌架床”,一家七口一張床的情況比比皆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這種情況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更為嚴重和惡劣。

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起,大量內地居民像潮水一樣湧來香港,造成香港房屋嚴重短缺。一時間,在港九各地,到處出現一些簡陋的木屋。由于木屋區的大量存在,火燒木屋的情形因而頻頻發生。如1951年11月,九龍東頭村發生火災,燒毀木屋5000多間,災民兩萬多人;1953年底,石硤尾的一場大火,燒毀了7000間木屋,災民6萬多人;1954年7月,大坑東木屋區又發生大火,毀屋2000多間,2.4萬多人無家可歸……

由于木屋區火災頻繁,港府于是設立徙置政策,在港九各地建築多層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居住環境惡劣,市民住房嚴重短缺,成為當時香港社會最嚴峻的一個問題。

霍英東在這種情形下,從事房地產行業,自然大有可為。而港府當時實施的一些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為香港房地產的迅速發展推波助瀾。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政策,就是1955年港府修改建築條例,容許樓宇建造高度不再受1903年起實施的普通民房高度以5層為限的規定所限制,可提高民房高度。新條例准許建築物的高度為街道寬度的1.41倍,每層的高度也由3.66米減至2.74米。港府頒布此條例,目的是鼓勵新建築物向高空發展,以緩解樓宇供應緊張的困境。而在此之前,若要興建高出5層的樓宇,得報港督和行政局審批核准;加之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的問題當時尚得不到妥善的解決,故在20世紀50年代初,香港超過5層的高樓還是少之又少,只有寥寥10多間。

卻說霍英東,僅用一年時間,就以其在地產界的卓越成就,一躍成為香港最大的華資地產商之一。那時,機會、財源像潮水般向霍英東洶湧而來,任他怎麼擋也擋不住。

自與利家買下使館大廈之後,霍英東就與利銘澤時有往來,成為好。1955年初,利銘澤邀霍英東到銅鑼灣察看利家擁有的利園山地盤。那時,利銘澤剛出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稍後還獲委任晉身行政局。他指著利園酒店(也為利家物業)對面的一幅空曠地對霍英東說:“這幅地盤,我有意出售,不知你有無興趣?”

當時港府剛剛頒布允許樓宇向高空發展的新建築條例,霍英東正打算找一幅地皮興建一座高樓,故對利銘澤推介的這幅地盤頗有興趣。兩人甚為相熟,故寥寥幾句就定了下來:地價130萬,霍只需預付一成訂金,余數逐期支付。

霍英東隨即找來圖則師,商量如何發展這幅地盤。最後,霍英東決定興建高17層的商住樓——蟾宮大廈,地下是鋪位,二樓當寫字樓,其它各層是住宅。設計圖紙一出來,霍英東又采用“賣樓花”方法,在各大報紙刊登售樓廣告。只看到廣告,買家就蜂擁而至,樓盤很快就一售而空。半年左右的時間,17層高的蟾宮大廈就聳立在利園山上。

蟾宮大廈是香港當時最高的大廈。至今,這幢大廈仍然存在,雖然它的周圍已是摩天大樓林立,但它的存在,正好見證了香港幾十年滄海桑田的發展變化曆程。

“收錢收到自己都害怕!”

蟾宮建成之後,霍英東把公司總部從附近的使館大廈搬到蟾宮大廈二樓,他則居住在大廈的頂樓。

蟾宮大廈臨海而立,傲視香江,氣勢雄偉。從頂樓俯瞰四周,港島和對岸九龍的景色盡收眼底。霍英東第一次站在蟾宮頂樓,居高臨下,感和滿足感油然而起。他做夢也想不到,一個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水上人家的孩子,一個曾經流浪街頭的孩子,一個曾在50多人擠在一起的破房子里睡木板的孩子,竟然有一幢全港最高的大廈。每次,佇立蟾宮頂樓,眺望周圍景色,想起自己的身世和走過的坎坷道路,霍英東總是百感交集。

據凌漢偉說,“那段時期,霍生每天早晨睡醒,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吃早餐,而是下到二樓的辦公室,向公司職員交待事情,安排工作,然後才回家洗臉、吃早餐……”

我曾問霍英東:“蟾宮大廈賺多少錢?”

“整棟蟾宮大廈,包括建築費在內,總投資約200萬港元,但其實我們只動用地價一成的資金10.3萬元,其余的費用全靠賣樓花,用買家的錢來交地價、蓋樓。樓價好像是每英尺80元,我們賺了100多萬。”霍英東答道。

“像你這麼說,那幾年你做地產,幾乎不用自己的錢?”

“那是的,除了最初買使館大廈以外,其余的,都是利用買家的錢。一登報紙,樓盤一下子就賣光,每一棟樓都賺一兩百萬。所以,自賣樓花方法推行後,整個香港好像瘋狂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