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地產勃興   促進香港繁榮(3)

20世紀40年代,香港仍以帆船為標志。但到了50年代中期,由于賣樓花、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等經營手法推行,短短幾年間,高樓大廈遍布港九各地。據統計,從1954年至1960年,香港新建的樓宇不少于1000棟,高樓大廈終取代帆船而成為香港的新標志。可以說,沒有賣樓花等經營手法的推行,香港的地產市道不可能在50年代中期就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氣象;而如果沒有興旺的地產業的帶動和催化,香港經濟不可能在50年代後期就迅速起飛。

發明賣樓花,推行分層分單元出售大廈,霍英東也認為是他人生的傑作。他雖然吝于辭令,但卻時常在談話間有意無意、反反複複地提及此事,並引以自豪。

“戰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香港各方面比廣州還落後。那時,香港沒有工業,生產那種簡單的‘祝君早安’毛巾和‘金錢牌’暖水壺,就是工業,生活用品如原子筆、塑料絲襪、塑料皮帶,幾乎都是貨,而且價錢昂貴,原子筆一支就是300多港幣;沒有旅游業,沒有金融體系……”

霍英東總喜歡反複追憶早期香港的落後,然後又特別喜歡強調說:“但是,自賣‘樓花’之後,香港地產一下子就興旺起來。一夜之間建起幾十棟大廈,工業也被帶動起來。那時,紗廠、搪瓷廠、水泥廠、船廠受經濟不景氣影響,難以支持。但這些工廠在市區都占地不少,有的紗廠占地幾十萬英尺。這些工廠搬到荃灣等地,把市區的原廠址賣地建樓,一下子賺了大筆錢,工廠起死回生,又可擴大生意了。拆船廠無船可拆,貨倉存貨不足,都可賣地轉搞房地產。這些重大變化都發生在1955年以後那幾年間。高樓大廈一建,其他有關工業便帶動起來。1959年香港的紗廠總共才30萬錠,但到1967年就擁有90萬錠了,原因在于房地產市場好。南洋紗廠、黃埔船廠、太古船廠一搬就發了。原來廠址所在地段繁榮了,建了樓房便賺大錢。外國興起戴假發,香港即刻出現幾千間假發廠;塑料花也一下子劇增到幾千間,產業工人由幾萬人增到近百萬人,工廠幾萬間。銀行、工廠、寫字樓、旅游業……樣樣都離不開房地產。”

談完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帶動、催化作用,霍英東總是要把香港與和亞洲的三個“經濟小龍”韓國、、新加坡比較一番,以證明香港起飛于其它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之先——潛意識中是為了說明自己的非凡本事以及在香港經濟發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也正是他潛藏于心中的英雄主義情結的一種自然流露。

霍英東非凡的商業頭腦和大膽的創新意識,在20世紀50年代經營地產時表露無遺。他首創的幾種經營地產的新方法,無疑是他幾十年商界生涯中最早表露出來的“閃光點”——僅僅是憑這些,在香港幾十年滄桑巨變的輝煌史詩中,霍英東也足以占據其中閃光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