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隱退香港   走向紅色北京(3)

“我翻查過那時的一些報紙,你每次率團北上回來,都對記者說看到形勢一片大好。其實,這是不是心里話?。”

“其實,我們看不到落後的一面。講真的,香港那時還算比較困難,碰上‘六七風暴’,香港經濟剛複蘇。你說我對報社記者講形勢大好,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說是不好的,不管你是否喜歡。好似我們那時看《經濟導報》,上面時常說‘資本主義天天爛下去,社會主義天天好起來’,這種事,怎麼解釋?況且,我們回國內,接觸到的一般是好的事物……”

“在內地參觀訪問時,有無什麼人與你們接觸,私下談些什麼?是否要求你們發揮一些什麼作用?”

“沒有。那時,很多事情,我們不是很明白的。我記得有一年好像是七四、七五年,莊則棟雖然做了國家體委主任,他講,他對‘文革’,也是不明白的。那時國內很多地方不給照相,膠卷不能帶回香港,要沖洗出來才能帶回來。”

在“文革”期間,經霍英東組織和帶領回內地訪問、旅游的香港工商界知士,包括郭得勝、李福兆、馮景禧、鄭裕彤、陳德泰等人。而霍英東,他不但自己時常回內地訪問,還多次攜帶太太和子女們一齊回去。

在“文革”期問,霍英東已處處表現出行為。他曾對我說:“那時,年年都回廣州

參加交易會,買了很多工藝品,搞到現在成屋都是,設地方擺,那時是想通過買東西,對祖

國表示支持。另外,我幾乎是第一個香港人用國產電梯的。葡京和星光行就是用國產電梯。那時,真是被人篤死,我認為國內能出口的商品都是好的,結果買了之後,幾天壞一次,又

沒有維修,沒有零配件……”

成立東方石油公司

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進入聯合國,增強了的國際地位,也為中國普遍地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系掃清了道路。1972年3月,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和英國駐華代辦艾惕思,簽署兩國互換大使的協議,將本國派駐對方首都的外交代表由代辦升格為大使,而英國駐中國台灣的官方代表機構也隨即撤掉。另外,英國為顧及中國的立場,同意中國向聯合國解除殖民地委員會備案,正式重申香港是中國領土,不是殖民地,並將于“時機成熟時透過適當途徑收回”。

中英兩國關系全面正常化之後,霍英東雖仍未能完全消除受港英當局歧視、排斥等的顧慮,但他與中方的接觸卻不需像以前那樣,如履薄冰,瞻前顧後,因而比以前更加頻繁,並且更加公開化,關系也更加密切。

在中英正式建交前後,新華社香港分社曾經向港府明確表示中方對霍英東的態度,希望港府不要給霍英東添麻煩。這可能也是霍英東從20世紀70年代起,敢于公開與中方頻繁往來的原因。

由于與內地關系密切,霍英東與內地還有了生意上的往來。除了于1962年起,與內地合作海沙生意外,20世紀70年代初,霍英東又與內地合作石油生意。

那時,由于中東戰爭爆發,石油產量驟減,造成全球性的石油危機,香港也深受影響,石油緊缺,油價攀升。1972年,香港耗油7.5億港元,當時有人預測1973年會增至17億港元,增幅達125%。霍英東于是聯同劉浩清家族,于1973年成立東方石油公司,注冊資金只有190萬港元,兩人各占一半權益。霍英東利用他與內地的關系,成功取得內地石油的出口代理權。

與霍英東合資經營“東方石油”的劉浩清是香港工商界的老前輩。他出生于上海,16歲就到香港闖天下。40年代,他以“上海大中輪船公司”總經理的身份,時常坐鎮香港。1949年,他賣掉自己的輪船舉家回國,參與祖國建設;1954年,他重返香江,再戰商場,並成功為內地的水泥、鋼材、煤炭等物品打開了香港市場。他和中方關系非常友好,後來還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自1973年起,中國石油正式對外出口。第一艘油輪“大慶210號”停靠在觀塘蜆殼油庫碼頭,亦即現在“麗港城”海邊。

當時由于沒有卸油經驗,“東方石油”的工程師和工人,花了30多個小時才卸完4000多噸煤油。

那時香港市面洋油充斥,蜆殼、美孚、半島、德士古等洋油爭霸,“東方石油”代理的中國石油能在香港打開市場,主要是當時的石油危機令港府對中國石油不甚抗拒。

到了1974年6月,“東方石油”代理的中國石油改由油龍(列車)運載,從陸路運送到香港。湖南長嶺煉油廠開出的36節油龍,每節裝50噸柴油,在深圳分成兩列,每列18卡,分批駛入香港。

由于那時石油奇缺,市面掀起搶購煤油狂潮,因此港府不僅破例允許油龍在晚上9點鍾以後進關,且安排警車、救傷車在現場待命。當電視台播出中國油龍抵港的新聞之後,市面上的煤油搶購潮即告平息。

到了1975年,“東方石油”每年經銷的中國石油產品已達40萬噸,其下有40家分銷商。

時到今日,中國石油產品在香港市場的比率,已上升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