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英雄的另類面孔 第57節:明君也是猛虎(1)

明君也是猛虎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1911年宣統帝退位止,在2100多年的時間里,共產生了230多位皇帝。在封建時代,這些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然而綜觀中國曆史,由于封建專制政治的獨裁制、終身制、世襲制、嫡長繼承制、等級特權制以及陰謀爭奪、血腥殺戮等本質特性的制約影響,這230多名皇帝中昏君、暴君占據了多數的比例。那些傑出的皇帝,尤其是有始有終的文治武功、德兼有功的好皇帝,簡直是鳳毛麟角。相比較而言,中國有7名比較有政績的皇帝或者是君王。夏禹,他領導治水有功;周武王,伐紂建立了分封天下的國家;秦始皇,第一個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帝國;漢高祖劉邦,他與項羽決戰,取得了勝利;唐太宗李世民,實行貞觀之治,推動曆史大進步;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古政權,恢複漢人之治;清朝康熙玄燁,統一全國,確定了現代中國的大致版圖。然而,由于權力的過于集中而疏于制止,即使這幾位明君,也並不是完美無瑕。有時候,他們也像猛虎一樣,殺人如麻。

唐太宗殺兄逼父

"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凶極慘,而人心無毫發之存者也。"這是王夫之對唐初玄武門之變的評價,與我們正史上的評價出入很大。正史是這樣記載的: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個兒子,高祖的元配竇皇後生四子: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齊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干,不過,太原起事前,只有李世民參與策劃,而起事之後,討平群雄的戰爭中,李世民立功最大。他戰必勝,攻必克,而且氣度非凡,胸懷大志。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于是引發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悲劇,這就是大唐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李建成因是嫡長子,被李淵立為皇太子,但他的功業不及李世民,深恐太子之位不保,便暗中私募東宮衛士和突厥兵,想乘李淵出臨智宮之機,密謀政變,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機不密,政變未遂,反遭父親的痛斥。李建成又與弟弟李元吉勾結起來,串通李淵寵妃尹德、張婕妤,汙蔑李世民謀反,請求將之處死。李淵不肯。這時,突厥萬騎來攻,李建成建議派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出征,借以剝奪李世民的軍權,並擺宴昆明池,謀在宴會上將李世民拉至幕後殺之,然後宣稱暴死。但密謀外泄,李世民身邊的人紛紛勸他先發制人。李世民長歎道:"骨肉相殘,古今大惡。我明明知道禍在旦夕,想等事情暴露出來再做處置,不也可以嗎?"尉遲敬德勸道:"死里求生原是人的本能,大家以死擁戴大王,這也是天意。禍機一觸即發,大王還猶豫不決,安然無憂。大王縱然不怕死,宗廟社稷該怎麼辦呢?大王不用敬德言,敬德願逃身草澤,不願留在大王身邊束手待斃。"長孫無忌也勸說:"不從敬德言,事情非敗不可,敬德等人必然不為大王所用,無忌也當隨而去,不能再與大王共事了。"李世民還在猶豫。敬德進一步苦勸,說:"大王今天處事疑慮重重,非智者所為;臨難猶豫不決,非勇者之舉。況且大王素所蓄養的八百勇士已經聚集在宮內,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豈能就此罷休!"李世民見眾義憤填膺,士氣高昂,這才決定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