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發展遺失的缺憾 第76節:遙遠的青銅器(1)

遙遠的青銅器

當我們漫步神州,尋訪古都名城,或者走出國門游覽世界,在諸多著名的曆史與藝術博物館里,幾乎都可以看到中華青銅器的倩影。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傑出貢獻。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其中還含有少量的鉛。它作為一種合金,與純銅相比有幾大優點。一是熔點低,易于鑄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增加或減少錫與鉛的比量,以達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溶液在澆鑄時氣泡少,在模子內無孔不入,容易鑄造出銳利的鋒刃和細密的花紋。

青銅的發明是劃時代的偉大創造,考古學上將青銅器的發明到鐵器的普遍使用以前這段時間稱為"青銅時代"。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璨,有著永恒的曆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暉。

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發現的青銅器相比,中國的青銅器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首先是數量大,從漢代出土青銅器至今,僅刻鑄有銘文的青銅器就已發現萬件以上,但這還只占青銅器總量的少部分。眾多的青銅器令人目不暇接,有眼花繚亂之感。其次是造型豐富,種類繁多,它包含有酒器、食器、水器、兵器、樂器、車馬器、生活用具、貨幣、銅鏡等。再次是質量高,尤其是處于發展頂峰階段的商末周初的青銅器更是極品迭出,其詭異的形制、精湛的鑄工、華麗的紋樣、恢弘的氣勢令人歎為觀止。

"夏鑄九鼎"之謎

我國夏代開始出現少量青銅器,古史所記"夏鑄九鼎",就是打開中華青銅文明首頁的標記。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用各諸侯朝貢的銅鑄造了九只氣壯山河的大鼎,九鼎由三件圓鼎、六件方鼎組成。鼎上鑄有九州山川名物。自此,九鼎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擁有九鼎,就擁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鼎在國在,鼎失國亡"。

夏朝滅亡後,九鼎被商朝所得。商紂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國伐紂,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于是成為周的鎮國之寶。春秋時,諸侯國勢力不斷強大,周朝統治日漸衰落。齊、晉、秦、楚、宋五霸先後稱雄,都有意圖謀九鼎以代周室。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進軍周室邊界,觀兵周郊,以顯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勞軍。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知其心懷叵測,針鋒相對地回答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于有沒有仁德和天命,不在于有沒有九鼎和九鼎的大小輕重,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輕重是不能隨便泄露的。"楚莊王見意圖被識破。于是說:"九鼎沒有什麼稀奇的,有足夠的銅,誰都可以鑄造,楚國在戰場上所繳獲的各種兵器就足夠鑄九個鼎了。"王孫滿正告楚莊王:"九鼎是神聖的鎮國之寶。夏桀暴虐,被商朝推翻,九鼎傳給商湯;商紂王荒淫,被周所滅,九鼎傳給周武王,現在必然還保存在周室。"楚莊王自討沒趣,悻悻而回。

西周亡後,鼎被秦所取,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在運鼎回國經泗水時,一鼎突然躍入水中,當時打撈未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于公元前219年派遣千余人到泗水打撈周鼎。關于泗水撈鼎一事,不但見于文獻史料,還成為漢代畫像石的題材,如山東嘉祥城南武宅山出土的泗水撈鼎畫像石,描繪了鼎被撈出水面時系鼎繩被鼎中忽然伸出的龍咬斷,鼎複落水前一瞬間的生動場面。

那麼,夏代是否鑄過九鼎呢?如果鑄過,九鼎流傳了千余年,至秦失落一只而剩八只的話,那剩余八鼎又到了哪里?按常理推斷,八鼎如果被秦國得到,秦亡,則歸于漢,但據史書載,秦王子嬰降劉邦時,只交出了象征皇權的皇帝璽印,對鼎只字未提。是鼎被秦所毀,還是秦從來未得鼎?也許隨著考古發掘的發展,未來有一天,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夏鑄九鼎一事會真相大白。

司母戊鼎為何缺耳

商代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這時已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文字,青銅制作業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青銅器種類繁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確,器身上還出現了粗疏的動物紋或幾何紋。到商代後期,青銅器制作水平達到了高峰,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大,而且質量高。大量的青銅容器上,常常鑄出三重花紋,襯底用云雷紋,上面凸起獸面紋,主紋之上又加幾何紋等。器內有時還鑄出字數不等的銘文,頗具時代特征。

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當屬商代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這麼巨大的方鼎是干什麼用的?又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司母戊鼎是祭祀的器物,"司母戊"即"祭祀母親戊",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祭祀他的母親妣戊的,這麼巨大的青銅器,是怎麼制造出來的呢?司母戊鼎是用傳統的渾鑄法整體鑄造出來的。鑄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後翻范,范分腹范、頂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後,組合成鑄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與整個鑄型連為一體的。其中三個鼎足作為澆鑄時的澆鑄口,一個鼎足作為排氣口。鑄造時,將大型熔爐置于鑄型鼎足的外側,當熔爐中的青銅熔化之後,將銅汁從三個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鑄型里灌注,待鼎身鑄好後,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澆注鼎耳。這樣,巨大的司母戊鼎便鑄造出來了。司母戊大鼎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將軍盔,協同合作才能制成。這種大規模的生產和複雜的工藝過程,說明我國青銅冶鑄業早在商代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