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4節:第二章 明中期禁衛軍(2)

瓦剌南侵的導火索是貢使事件。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二月,也先遣使二千余人進貢良馬,詐稱是3000人。總提督王振大為氣憤,認為詐稱貢使人數是蔑視朝廷,下令削減馬價。貢使稱:"這是聘禮。"意即也先要娶皇室公主。朝廷答複:"沒有許配婚姻。"原來在此之前,也先遣使入貢,厚賄明廷通事官員,通事詳告國內虛實;也先向通事表達通婚意願,通事私下許諾,又不奏報朝廷。也先以為通婚成功,這才以貢馬作為聘禮。也先想不到明廷不僅削減馬價,還拒絕通婚,惱羞成怒之下,遂決意調動兵馬,大規模入寇大同。

土木堡之變經過示意圖秋7月,也先統領強悍的瓦剌騎軍大舉犯邊,勢如破竹。北部邊境告急的十萬火急軍報送達京師,京師一片慌亂。7月8日,也先軍團進入明朝境內,兵鋒甚銳,勢不可擋。明廷大同守軍潰不成軍,塞外一應要隘、城堡陷落,瓦剌軍所向披靡。

火急軍報一日數至,報告城池相繼陷落。在大同、宣府分練京軍的駙馬都尉井源,都督王貴、吳克勤等四位將軍奉命各領京軍一萬人抵禦瓦剌軍。井源統領的京師禁衛軍出發後,王振覺得這是一次大顯自己威風的機會,于是鼓動皇帝親征,順道讓皇帝光臨自己的家鄉,以光耀門庭。23歲的皇帝朱祁鎮並不清楚邊防局勢之嚴重,對王振的見解一貫言聽計從,這次統領數十萬兵馬親臨前線,在皇帝看來是件十分豪邁而且風光的事。于是下令:兩天之內出發。

親征詔書發布後,舉朝文武驚駭,誰也不敢相信皇帝真要親征。然而,還沒等大臣們回過神來,興奮不已的皇帝朱祁鎮接連發出一系列指令,直接調兵遣將,指令禁衛軍護駕北征:太師、英國公張輔,太師、成國公朱勇統領大軍相從;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學士曹鼐、張益等統禁衛軍扈征。整個北征大軍由禁衛軍統帥、內衙總提督王振統領和指揮。

安排妥當,皇帝得王振奏報,50萬(實為30萬)大軍兩日內集齊,正整裝待命。皇帝神采奕奕,當日在王振的護從下,統領30萬禁衛大軍,浩浩蕩蕩出京北征。

行至龍虎台,兵疲將乏,王振下令駐營。大約一鼓時分,風聲驚動了軍士。身體疲憊、內心虛弱的禁衛軍營地大亂,虛驚一場。于是便認為這是不祥的預兆。第二天,大軍繼續北進,出居庸關,過懷來,直至宣府城。連日來風雨大作,本來就毫無斗志的禁衛軍,人心惶惶。兵部尚書鄺埜感到此行凶多吉少,極力請求皇帝回鑾。王振大怒,嚴厲斥責鄺埜,命他與戶部尚書王佐隨大營從行,由侍衛親軍監護。鄺埜時年65歲,又憂又急,加上連日行軍,疲憊不堪,從馬上墜地,差點摔死。大臣們請他留下來醫治傷病,他堅決拒絕,說:"皇帝親自北征,我敢托詞有病自便嗎!"大軍進入宣府,瓦剌軍前鋒攻到。朱勇率領禁衛軍前鋒與瓦剌交鋒,結果不是敵人的對手,落得大敗。王振下令禁衛軍精銳軍掠陣,瓦剌軍作出潰退的姿態,實際上是佯裝敗北,意在誘敵深入。皇帝十分興奮,鼓勵王振指揮大軍,北進討伐,直指大同。

青年皇帝朱祁鎮除了親征的狂熱意念外,對于戰爭的知識少得可憐;明代的幾乎傾巢出動的禁衛軍,除了耗用糧草外,戰斗力低得可憐;宦官權臣王振除了抖擻他個人的狂勢外,對于指揮作戰毫不在行;兵部尚書鄺埜除了忠君退卻外,對于戰事別無良策。

還沒有到達大同,糧草已十分匱乏,許多士兵在饑餓、疲勞中倒斃路途。兵部尚書鄺埜再次請求皇帝回師入關,以禁衛軍精兵殿後護駕。王振不理。鄺埜奔到皇帝大帳申奏,被禁衛軍擋住。王振怒罵:"腐儒知道什麼是用兵!你再言語就立即撲殺!"鄺埜憂心如焚,一字一句地說道:"我為社稷和天下百姓考慮,為他們說話,有什麼可怕?"王振喝令禁衛親軍將鄺埜押出去。鄺埜只得在軍帳中與戶部尚書王佐相對流淚。

8月1日,皇帝朱祁鎮帶著得意的心情進入大同。稍事休息,皇帝和王振便打算出大同繼續北進,掃蕩瓦剌。隨行大臣、將領沒有一個人願意挺進,都面如土灰,一副受到驚嚇的樣子。戶部尚書王佐和墜馬受傷的鄺埜一整日跪在營地草叢中,伏請皇帝回鑾,不能再涉險北征。欽天監的官員看過天象後,憂心忡忡,對王振說:"天象發出了警告,不能再往前進。如果出現意外,聖駕遇險,誰能負責?"王振居然理直氣壯地怒喝:"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