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7節:第二章 明中期禁衛軍(5)

京師禁衛軍中的士卒及馬匹,分為較強壯的和老弱不堪參戰的,那些強壯的部分都已跟隨英宗親征,在戰場上陷沒,留在北京的疲卒羸馬不到十萬。勁甲精騎都不敵于瓦剌,被惶恐包圍著的京城朝野,對于前途誰還有信心?

危難之際,于謙的沉著和自信便成為朝廷賴以依傍的大樹。于謙請廊王發下一道檄文,號令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和山東、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北京的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部署北京守衛。郕王立即采納並發布檄文,京師人心這才稍有安定。郕王隨即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

郕王登上殿堂聽政,言官請求廊王下令族誅王振同黨和家族。這時王振的黨羽、宦官馬順還立在朝堂上,呵斥言官退下。給事中王竑怒不可遏,與刑科給事中曹凱沖著馬順撲過去,狠狠地撕他的頭發、咬他的肉,同時罵道:"往時你幫助王振作惡,靠著他逞威。現在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你還敢張狂!"群臣一擁而上,一同將馬順打死。接著,大臣們不等郕王下令,就發瘋地打死了依附于王振的數名得勢宦官,又將王振的侄子王山抓到朝堂,反綁跪地,眾人爭著唾罵。堂上的禁衛士卒氣洶洶地要拿辦鬧事大臣,于是朝班大亂。見此情景,郕王有些害怕,要起身離開。于謙急忙排開眾人,上前扶住郕王,阻止他不要離開,請他宣諭百官:打死馬順的事是其罪有應得,可以不必追究。因為當時王振雖死,但他在朝中的氣焰仍沒有散盡。郕王按于謙的意思宣諭之後,衛士和百官們都安定了下來。

9月,皇太後孫氏在以于謙為首的大臣的建言下,宣布郕王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景泰帝一即位,于謙就懇切地進言:最重的要務就是修整軍備,招募各道民兵,命工部修繕兵器盔甲和戰具;將京兵分派到京城九門,在城牆外列營,將城牆外的居民都遷到城內。于謙還表示:"軍旅之事,臣身當之,不效則治臣之罪。"

明英宗10月,瓦剌首領也先劫持著明英宗,以送太上皇回歸為名,試圖再舉入寇。大同總兵郭登急報京師,京師戒嚴。景泰帝詔令"于謙提督諸營,將士皆受節制,都指揮以下不用命者先斬以徇,然後奏聞"。

此前,于謙曾推薦原任大同總兵的武將石亨總領京營兵。石亨不久前剛從陽和兵敗回京,向于謙表示誓要將功補過。于謙十分珍惜軍事人才,盡可能地重用他。在此番京師戰與守上,于謙詢問石亨有何策略。石亨主張緊閉京師九門,不出戰,使圍城者疲困而退兵。于謙不能同意,認為敵寇本來就氣焰囂張,閉城固守無異于向敵寇示弱,使敵方更加狂妄。

京城守衛在于謙的指揮下進行。當時共集結京兵20萬,由諸將統領,列陣于京師九門外。都督陶瑾列陣于安定門,廣甯伯劉安列陣于東直門外,武進伯朱瑛列陣于朝陽門外,都督劉聚列陣于西直門外,鎮遠侯顧興祖列陣于阜成門外,都指揮李端列陣于正陽門外,劉得新列陣于崇文門外,楊節列陣于宣武門外。于謙命九門守城武官都受石亨節制。同時于謙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列陣于最重要的關口德勝門。九座城門統統緊閉,以防士卒畏懼而退回城內,並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也先由投降的明宮太監喜甯引路,挾持著明英宗,自大同進至陽和,突破明軍白羊口,攻下紫荊關。很快經易州便到達了京南良鄉。然後順利通過盧溝橋,兵薄都城。在西直門外,瓦剌軍擺開了戰陣。英宗被安置在德勝門外休息。

其實也先並不想傾其全力,與明朝一決勝負,瓦剌部落也不具有足以重建元朝的實力。也先如此輕易地一路打敗了明朝官軍,直抵大明的都城腳下,並非是長期預謀的結果,只是順勢而為。

也先擁著明英宗登上北土城,要與明朝要員談判,索要金帛萬萬計。景泰帝遣人問詢于謙的態度,于謙說:"今日只知有軍旅,其他事不敢過問。"也先得不到索要的金帛,便派兵四出窺掠。在德勝門外,瓦剌的數名騎兵前來刺探守軍情形。于謙令石亨在一排空舍中設伏兵,用數名騎兵誘敵。很快,上萬名敵騎由遠及近,這時伏兵一齊出動,神機營火器向敵騎噴火。將軍范廣躍馬沖向敵陣,禁衛軍們大受鼓舞,奮勇出擊,取得了一場明成祖以來從未有過的大勝。驕狂而疏于計策的瓦剌軍慘敗于德勝門下,領軍的也先之弟博羅茂諾海也中炮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