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8節:第二章 明中期禁衛軍(6)

瓦剌軍又轉到西直門,明軍將領孫鏜身先士卒,孫鏜是明代禁衛軍中的優秀將領,此時他擔任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僉事,後來奉景帝之命典領三千營。孫鏜在陣前斬了敵騎前鋒數人。敵兵將孫鏜包圍,孫鏜寡不敵眾,試圖回身入城。負責督軍守城的給事中程信堅閉城門,從城上發射箭、炮以救助孫鏜。這時石亨率領的援兵從德勝門趕來,敵騎退卻。

敵軍屢戰不利,欲返回駐地。退至彰義門外時,明將武興邀擊敵人,瓦剌軍銳氣盡喪,又被擊敗。這時參與守城的數百名宦官要借勢爭功,紛紛躍馬向前,以至于明軍陣勢被攪亂,副總兵武興不幸中流矢而死。瓦剌軍逃到北土城時,當地居民登上屋頂,大聲叫喊著投擲磚石打擊敵寇,王竑和毛福壽率領明軍趕至,救助民眾,驅走敵騎。

也先見明軍如此精強,方知北京城絕不是旦夕可取的,便意氣沮喪,相持五日之後,沒有達到要挾的目的,便撤出了京城。3.于謙重建禁衛軍——京師十團營

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實踐了他對景泰帝的承諾。京師解圍後,于謙繼續奉命總督軍務,派諸將追擊敵寇,加強邊境關口的防禦。

接著,于謙為了加強京師禁衛軍的戰斗力,對原有的三大營體制進行了改造。在調撥三大營兵組織京師九門防禦時,于謙發覺,三大營各有統兵官,互相之間不易協作,臨期調發,兵將都很陌生。與敵突然相遇時,將士間有所呼召,卻彼此不認識,叫不上名來。

于謙從三大營中,選拔出10萬兵士,分為五營團練,名曰團營法。以50人組成一隊,隊設隊長,百人為兩隊,設領隊官,千人設把總,5000人設一都指揮。體統相維,兵將相識,依據遇敵的多寡以調度我方人馬。這是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底作出的嘗試。實行了一年後,又增加了5萬兵,將五營軍改建為十團營。每營設都督一人,都指揮三人,把總15人,指揮30人,每隊設管隊官二人。統領官仍由武臣和宦官充任,其中武臣石亨、宦官劉永誠、曹吉祥皆任都督。團營是用于對外作戰的精銳軍,未被選入團營的士兵,仍留在三大營的老營中,參加京師防衛,老營亦被稱為"老家"。

十團營建立後,于謙還為新建的京師禁衛軍制定了嚴格的訓練標准。

于謙是一位公而忘私、胸懷壯志,以天下為己任的人。他自奉儉約,居所僅能遮蔽風雨,待人不避嫌怨,卻時常當面折節。他的處事風格在官場上常常遇到阻礙,有時他拊膺歎道:"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面對于謙的傑出軍事才能,身為武將的石亨每每自歎弗如,而暗地里卻埋下了對于謙的忌恨。瓦剌進逼北京時,曾主張遷都的大臣徐理遭到過于謙的駁斥,幾年後他改名為徐有貞,繼續在朝中任職,私下對于謙切齒痛恨。

二、奪門之變前後

1.禁衛軍發動奪門之變

景泰元年(公元1450)八月,英宗皇帝朱祁鎮被俘一年後,被蒙古也先放回,景帝將自己這位尊為太上皇的哥哥關入東華門外南宮。高牆厚院,門窗緊閉,鎖頭封錮,只開一小窗供遞進飲食。靖遠伯王驥奉命統領一支禁衛軍把守南宮,嚴禁任何人出入。

八年後,即天順元年(公元1457)正月,京師團營提督石亨、副都禦史徐有貞聯絡宦官首領曹吉祥發動宮廷政變,奉迎英宗複位,史稱奪門之變或南宮複辟。

奪門之變是由景帝病危引起的。當時,太子儲位未定,朝野憂心忡忡。兵部尚書于謙與廷臣一次次上書請早立東宮。石亨內侍好友眾多,知道景帝病情很重,很難康複。石亨盤算,與其懇請複立東宮,不如擁太上皇複位更得功賞。于是,石亨聯絡團營都督張輒、太監曹吉祥密謀南宮複辟。徐有貞也加入其中。

正月十四日,眾人在夜色掩護下,齊集徐有貞家。徐有貞說:"太上皇當年出狩,不是出宮游樂,而是為國家!況且天下士民的心都向著太上皇。而當今皇帝卻置之不問,這正是時機。可是,太上皇知道嗎?"石亨、張輒說一天前已經秘密通報。徐有貞自認為精通星象,16日夜,他煞有介事地登上屋頂算卦,然後對眾人說:"事成在今夜,機不可失!"眾人分頭行動。徐有貞焚香祝天,與家人訣別說:"事成則功在社稷,不成則家族橫禍。回來是人,不回來就是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