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7節:第三章 明末禁衛軍(5)

年號為崇禎的明末帝朱由檢被認為是不太昏庸的皇帝,不僅推翻他的李自成這樣認為,隨後入關的滿清統治者也同樣認為,崇禎皇帝本人更認為自己是一位有道之君。但事實是,他統治的17年,明王朝的積弊並未能改觀,作為國家機器的京師軍隊仍然是積弊的淵藪之一,因而明王朝的覆亡是不可避免的。

明思宗朱由檢主政後,對于京營軍隊的建設,別無良策,只是繼承本朝的一貫做法——用宦官監督京營。京營提督之下,設總理捕務二員,提督禁門、巡視點軍三員,都從宦官中任命。宦官首領就成為京師禁衛軍首領。例如,崇禎二年(公元1629),以太監沈良佐、太監呂直提督九門及皇城門,太監李鳳翔總督忠勇營、提督京營;崇禎五年(公元1632),以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戎政;崇禎七年(公元1634),以太監馬元程提督京營戎政;崇禎十年(公元1637),以太監李名臣提督京城巡捕;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以太監曹化淳、杜勳提督京營;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決定罷撤宦官提督京營,但是僅僅一年後,又將京城兵柄交與宦官,任命太監王之俊提督捕營,任命王承恩督察京營戎政。

崇禎皇帝對于京營禁衛軍的實際狀況並不清楚。崇禎十年(公元1637),舉行了一次誓師檢閱。當時境內的農民武裝攻陷了儀真、六合,崇禎調發京師禁旅勇衛營一萬二千人赴援江北。出師前,崇禎皇帝乘坐著鑾駕檢閱禁旅,群臣都穿戴禮服,策馬隨從在皇帝駕後。只見鎧甲、旌旗構成令人振奮的景觀,軍士們望見皇帝的禦駕,都高呼萬歲。崇禎皇帝極為喜悅,派人將統軍官陸完學召見禦幄,用金杯賜給他禦酒。其實這種旌旗、鎧甲的場面只是形式,《明史》說,這不過是"徒為容觀而已"。

宦官監軍的同時,宦官內操又得以恢複。崇禎教練宦官內操的地方,就是他日後自縊的萬歲山壽皇亭旁。崇禎年間,全面由宦官掌管京師軍事,這在整個明代也是十分突出的。在明代的太平時期,宦官掌軍所帶來的弊害尚不明顯,而在崇禎朝,則是顛覆性的。宦官並不懂得軍事,他們做事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威福:他們倚仗皇帝的信賴,挾勢而驕,戰事順利時,就奪人之功,戰事失利時,就逃遁或諉過于人;他們時時羞辱將士,致使軍心渙散,對朝廷離心離德。

皇帝狩獵鉛彈禁衛軍的訓練,崇禎皇帝也曾下旨嚴申,但是沒有人嚴格監督執行。事實是,每天教場上只有二三百人在那里做樣子,天色未晚就下操。十萬營民,一次只抽驗一小隊人馬,都在蒙混過關。竟然來不及全部檢驗一次。皇帝曾咨問戎政侍郎王家彥京營管理事宜,王家彥說:"現在要做的只有嚴格禁止士卒買人頂替之事,改操練之法,也許會有一些作用,但是已經來不及了。"畢竟積重難返,崇禎皇帝感到沮喪,不再試圖改變禁軍狀況。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二月,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全國大部分地區取得了勝利,勢將威脅京師。崇禎皇帝日夜不甯,他能夠做的就是授命太監王承恩提督內外京城,在京師各個門戶設營駐守,門上安設大炮,給九門守兵每人百錢,由太監曹化淳總管守城事務。太監杜勳被派往宣府監軍。

三月初,李自成兵臨宣府。巡撫此地的朝官朱之馮,召集屬下,要歃血死守,杜勳卻要將宣府城池拱手獻給李自成。朱之馮怒道:"杜勳!皇帝因為寵信你,才派你來鎮守,盼你立下封疆之功。你一來就與敵人溝通,還有何面目再見皇帝!"杜勳不予回答,笑笑就走了。

杜勳穿戴禮服,出郊三十里外迎接李自成。杜勳手下的士卒都乘機逃散。朱之馮登城,發現城門上設有明軍的高級武器大炮,朱之馮對侍從在左右的下屬說:"為我發炮。"下屬沒人應命。朱之馮自己動手,點燃柴火,將炮預熱。大炮由于多年只是擺設,長期不用,炮口已被塞住了。有人從後面掣朱之馮的手臂,意思是請他不必徒勞了。朱之馮撫膺哀歎道:"想不到人心至此!"仰天大哭。最後他留下一封奏書,請皇帝收人心、厲士節,然後在宣府舉城迎接李自成的喜慶中,自縊而亡。尸身被人棄之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