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4節:第二章 清中晚期禁衛軍(4)

林清等人平日十分狂傲,言行之間已經暴露了計劃,清朝官方對于這些動向早有所聞,但是都疏忽大意,而且他們所得的密報中都牽連宮中太監,也不敢究問。其中掌管京師治安的步軍統領吉倫也得到了報告。出事前幾天,吉倫攜酒到香界寺吟詠竟日,托說迎鑾,又帶著侍從出京。巡捕左營參將對他說:"都城中情形有些異常,尚書請你留下,以安民望。"吉倫回答說:"近日一片太平景象,你說什麼瘋話!"

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徒分為兩股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入宮。

太監劉得財引領著由祝現率領的一股徒眾,准備從東華門入宮。在東華門外的街市上,賣煤的人與他們爭道。兩方發生沖突。他們惱怒之下,竟露出所藏的兵器以示威脅,一時嘩然。東華門守門官兵聞知有情況,剛准備關閉大門,但為時已晚。叛亂者亮出兵器撲向守門護軍。沒有經曆過大事的護軍校尉士卒們一時手足無措,有的倉皇逃遁。上書房師傅(皇子的老師)傅寶興退值後正要出東華門,看見天理教徒十余人砍殺守門禁軍,沖入東華門。傅寶興立即返身奔回大內報警。太和門廣場東側的協和門是離東華門最近的宮中門戶,署護軍統領楊述曾接到傅寶興的報告後,立即率領護軍在協和門前抵禦,殺死入宮教徒多人,但護軍也有多人受傷。傅寶興又奔到景運門,命令護軍關閉此門,此門是通往皇帝寢宮和後宮的重要門戶。

變亂剛開始時,留守在宮中的皇次子旻甯(後來的道光皇帝)正在乾清門內的上書房讀書。聞知變亂,立即部署,命令親軍衛士攜鳥槍進入皇宮。他自己也拿起一支鳥槍,去護衛養心殿。

太監楊進忠、高廣福引領大隊教徒闖到西華門。守門護軍來不及關門,教徒們便發起攻擊,沖進了西華門。他們手持刀槍、弓箭,由于不識路,闖到了武英殿旁邊的尚衣監和文穎館中,殺死了數名雜役人員。正在文穎館校書的陶梁,聽見門外腳步聲和暴民的喝問:"金鑾殿在何所?"金鑾殿指的就是太和殿,但造反的暴民們竟不知道太和殿的名稱和位置。

從西華門入宮的教徒闖到了隆宗門外。至今隆宗門上還留著當年教徒射出的箭鏃。這里是攻門與守門之戰最為激烈的地方。

王公大臣聞變後,都從神武門入宮,聚集在西北角,當時在他們身邊的官兵不到100人,眾人錯愕無策。這些平日大意松懈、似乎無所畏懼的禁衛軍官,遇到非常情況時卻變得如同驚弓之鳥,面無人色。守衛午門的副都統策凌竟然率兵逃遁。掌管火器營的鎮國公奕灝忽然想起火器營目前就在宮中。火器營正在宮中的箭亭集訓,准備出征到河北滑縣平定那里的叛亂。眾人大喜,急召火器營。

天理教徒正在隆宗門外拼命攻打,火器營的到來,保住了隆宗門。教徒們企圖在門下縱火,未能如願,被官軍擊殺擒拿。

但是仍然有數名大膽的教徒,從隆宗門值班房上爬到了養心殿附近的牆沿上。在這里守衛的皇子旻甯扣動鳥槍,打死了兩名進犯者。兩名教徒進入了養心殿南邊的內膳房,被眾太監擊殺。

在接下來的兩天中,禁衛軍火器營官兵和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共逮捕了一百多名入宮的教徒,在宮中所有地方搜捕藏匿的教徒。這場被稱為"林清之變"的曠世變亂,就這樣結束。

嘉慶皇帝在行宮得知林清之變,難以相信這是事實。當即以懈弛門禁之罪,罷免步軍統領吉倫,派英和前去接任其職,同被革職的還有左翼總兵玉麟,署護軍統領楊述曾因職責重大,雖然在協和門抵抗有功,但仍革職戍邊。護軍統領明志也在事發當天輪值,罪責難逃,也革職戍邊。經此事變後,嘉慶皇帝每次出行必由火器營隨駕。

九月二十三日,嘉慶皇帝在西苑豐澤園親自審訊首犯林清和內應太監劉得財等人。嘉慶問林清何故謀逆?林清回答:經書上寫得很明白,是天意所定。嘉慶皇帝下令將所有首犯全部凌遲處死。

接著,嘉慶皇帝心情沉重地發布了一篇《遇變罪己詔》。詔書中寫道:"今日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實中外之所同。朕雖再三告誡,舌蔽唇焦,奈諸臣未能領會,疏忽為政,以致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較之明季梃擊一案(萬曆年間一農民持木棍入宮企圖傷害太子),何啻倍蓰!思及此,實不忍再言矣。"詔書最後是:"筆隨淚灑,通諭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