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2節:貳  "資產重組"之痛(6)

○不是還有贏家嗎?

■贏家少,輸家多。

○那會怎麼樣?

■有的提心吊膽,有的蠢蠢欲動,但都心狠手辣,陰險歹毒,無所不用其極。

○為什麼?

■因為當時社會的"資產重組",或者說政治實體之間的"重新洗牌",包括那些"超級大國"的做大做強,主要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來完成的。為了巧取豪奪,只能不擇手段。比如越王勾踐為了打敗對手,送到吳國的谷種都是煮熟了的。最後倒黴的是誰?還不是吳國的老百姓!哼!幸虧勾踐不賣奶粉。否則我敢肯定,那里面一定有三聚氰胺,沒准還會有砒霜!其實也不光是勾踐。干諸如此類缺德事的,多了去了。既然大家都唯利是圖,必然是各國的君主、大夫,都越來越不講道德,也越來越不講誠信。

○能舉個例子嗎?

■能。比如楚國,原本是與齊國聯合共同抗秦的。可是公元前313年,也就是荀子誕生的那一年,楚懷王卻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協議,聯秦反齊。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秦國的國相張儀私下跟他講,只要你們跟齊國翻臉,我們秦國就給你六百里地。楚懷王想,這事合算呀,就當真與齊國斷交。

○結果呢?

■結果等到楚國去要土地,張儀卻耍賴說,我們只答應了六里,沒什麼六百里。楚懷王勃然大怒,發兵攻秦,卻被打得落花流水。韓國和魏國聽說,也發兵襲擊楚國,想趁機撈一把。哈!懷王是見利忘義,張儀是坑蒙拐騙,韓、魏則是趁火打劫,都不講道德和道義,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統統黑了心,難怪"人相賊"了。

■這正是又一個沉重的代價——從春秋到戰國,整個社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信譽,沒有信任,沒有信念,沒有信心。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前景,也不知道前途在哪里。大家都覺得,怎麼這樣混亂啊?這樣下去怎麼得了啊?這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啊?

○這就需要有人來"救市"?

■是。先秦諸子就是這樣的人。或者說,他們自以為是這樣的人。

○那麼,先秦諸子打算怎樣"救市"呢?

■這正是我們下次要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