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8節:叁  急病撞著慢郎中(6)

○那麼,孔子怎樣用這根稻草來"救市"?

■孔子為宗法制,也為禮樂制和封建制,找到了一個心理依據,這就是"親親之愛"。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愛自己親人的。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兄弟姐妹之間相親相愛,天經地義。如果連這點愛都沒有,那就不是人。

○是人又怎麼樣?

■是人,就一要孝,二要悌。孝,就是敬愛父母,這是縱向的愛。悌,就是友愛兄弟,這是橫向的愛。這一縱一橫加起來,就叫"仁愛"。

○這跟"資產重組"有什麼關系?

■當然有關系。總公司與分公司,分公司與子公司,是"父子關系"呀!如果講"孝",子公司就不能大過分公司,分公司就不能強于總公司。你想,哪有兒子蓋過老子的?至于分公司與分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則是"兄弟關系"。如果講"悌",它們還能互相兼並嗎?顯然,講孝悌仁愛,就不會"骨肉相殘",也不會"資產重組"。

○可是,他們已經"重組"了,又怎麼辦?

■正名。孔子講,如果讓他執政,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叫"必也正名乎"。

○怎樣正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或者說,總公司要像總公司,分公司要像分公司,子公司要像子公司,不能亂套,更不能胡來。天下大亂,就因為大家都不守名分,不講規矩。相反,如果所有的人都嚴格遵守"君臣父子"的規范,天下就有救了。

○聽起來似乎頭頭是道。

■實際上也有人表示贊同。比如齊景公就對孔子說,先生講得真好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糧食,寡人能吃到嘴里嗎?

○那他們為什麼不實行?

■因為都有小九九。在他們看來,"君臣父子"那一套,最好是臣下都要講,自己不必講。或者說,自己是君就講,自己是臣就不講。比如大夫在子公司里得像個老板,到了分公司卻不必把國君當老板。諸侯也一樣。自己在分公司里得像個老板,卻不必把總公司放在眼里。還有,自己的公司,別人不能兼並。別人的公司,最好統統吃過來。這是他們的如意算盤。結果呢?還是君不君、臣不臣。

○所以孔子的苦口婆心,就只能是對牛彈琴?

■是的。更何況,當時的天下已經亂作一團,亟須"救市",孔子卻還在慢條斯理地講什麼"正名",講什麼"仁愛",這不是急病撞著慢郎中嗎?

○這就是孔子失敗的原因?

■原因之一吧!根本的原因,還因為"資產重組"已是大勢所趨,沒人擋得住。

○所以墨子他們要批判孔子?

■不!墨子的批判,卻是另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