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47節:捌  從君權到民權(4)

○既然是"王道",那就不是底線了吧?

■對,是高標准嚴要求。底線,還是保證國民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如果既能夠關注民生,又能夠與民同樂,那就是合格的君主。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呢?

■合格君主的第二個條件,是要"了解民意,尊重事實"。比方說,選拔官員,誰說了算?孟子說,身邊的人都說好,不算(左右皆曰賢,未可也);官員們都說好,也不算(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人民群眾都說好,就可以考察了(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考察下來發現確實好,才任命(見賢焉,然後用之)。

○知道了,既要聽民意,又要講事實,是不是?

■對!罷免官員、處決罪犯,也一樣,一定要"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民父母",也才是合格的君主。

○孟子的這個主張,相當科學,也相當了不起啊!

■是很了不起,擱在今天都不過時。

○還有第三個條件嗎?

■有。合格君主的第三個條件,是要"尊重民權,對等交流"。他的說法,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也就是說,你把我當人,我也把你當人;你不把我放在眼里,我就把你當敵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是合格的君主。

○好家伙,叫板呀?

■當然,更多的還是"正面引導"。孟子對齊宣王說,以人民的快樂為快樂,人民也會以你的快樂為快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以人民的憂患為憂患,人民也會以你的憂患為憂患(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苟能如此,豈有不為王之理?

○這話我怎麼聽著耳熟呀?很像墨子說的話嘛!

■墨子和孟子本來就像。

○怎麼走兩岔了?

■這個以後再說,現在還說孟子的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講的是"民生"。第二個條件,講的是"民意"。第三個條件,講的是"民權"。民生、民意、民權,這三條加起來,就是"民本"。以民為本,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寶貴的思想。作為"體制內"的改革者,孟子走到這一步,真是很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