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5節:舊雜譬喻經(1)

舊雜譬喻經(吳天竺三藏康僧譯)

卷上

(一)薩薄降鬼喻

昔無數世有一商人,號曰薩薄。時適他國賣赍貨①。所止近住佛弟子家。佛弟子家時作大福安施②,高座③眾僧說法,講論罪福、善惡由心、身、口④所行及四諦⑤、非常⑥、苦空⑦之法。遠道賈人時來寄聽,心解⑧信樂⑨,便受五戒⑩,曰優婆塞⑾。上座⑿以法勸樂之言:“善男子護身口、心十善⒀具者。戒有五神,五戒有二十五神,現世衛護令無枉橫,後世自致無為大道⒁。”

賈人聞法,重喜無量。後還本國,國中都無佛法,便欲宣化⒂。恐無受者,以所受法教化父母、兄弟、妻子及諸中外⒃,皆便奉法。

去賈人土千里有國,民多豐樂,寶物饒好。二國否塞⒄,絕不複通百余年中。所以故,有閱叉⒅居其道中,得人便啖,前後無數,是故斷絕,無往來者。賈人自念:吾奉佛戒,如經所道,及有二十五神見助不疑,聽彼鬼唯一人耳,吾往伏之必獲也。時有同賈五百余人,便語眾人:“吾有異力,能降伏鬼。汝等能行詣彼者不?及有大利。”眾人自共議:“二國不通,從來大久,若得達者,所得不訾⒆。”便相可適,進道而去。

來至中路,見鬼食處,人骸骨發狼藉滿地。薩薄自念:鬼神前後所可食人,今證驗現。我死職⒇,當恐此眾人,便語眾輩:“汝等住此,吾欲獨進。得勝鬼者,當還相迎;不得來者,知為遇害。便各還退,勿複進也。”于是獨前。

方行數里,逢見鬼來。正心念佛,志定不懼。鬼到問曰:“卿是何人?”答曰:“吾是通道導師也。”鬼大笑曰:“汝聞我名不?而欲通道。”薩薄曰:“知汝在此,故來相求,當與卿斗。若卿勝者,便可食我。若我得勝,通萬姓道,益天下利矣。”鬼言:“誰應先下手乎?賈人言:”吾來相求,故應先下。”鬼聽可之。以右手叉之,手入鬼腹,堅不可出;左手複打,亦入。如是,兩腳及頭都入鬼中,不能複動。于是閱叉即以頌(21)而問曰:

“手足及與頭,五事雖絆羈。

但當前就死,跳踉(22)複何為?”

賈客偈答(23):

“手足及與頭,五事雖被系,

執心(24)如金剛(25),終不為汝擘!”

鬼複說偈:

“吾為神中王,作鬼多力旅(26),

前後啖汝輩,不可複稱數。

今汝死在近,何為複諂語?”

賈客偈答:

“是身為無常,吾早欲棄離。

魔今適我願,便持相布施。

緣是得正覺(27),當成無上智。”

鬼說偈歸依:

“志妙摩訶薩(28),三界(29)中希有。

畢為度人師,得(30)備將不久。

願以身自歸(31),頭面禮(32)稽首(33)。”

于是閱叉前受五戒,慈心眾生(34),即為作禮,退入深山。薩薄還呼眾人,前進彼土。于是二國並知五戒十善降鬼通道,乃識佛法至真無量,皆共奉戒,延敬三尊(35),國致太平。後升天得道,乃五戒賢者直信之恩力也。

佛告諸比丘(36):“時薩薄者我身是。菩薩行尸波羅蜜(37),所度如是。”-

注釋]

①赍(jī)貨:攜帶貨物。

②大福安施:布施的一種。布施是佛教徒的重要功德之一,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大福安施屬于法布施。

③高座:說法者常常坐在高處,故以高座指謂有道行有威望的和尚。

④心、身、口:心之所思、身之所作、口之所語,為三業(身業、口業、意業)。“業”是行為、所作、意志等身心活動,業為產生果報的原因。“果報”即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之結果,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