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6節:舊雜譬喻經(2)

⑤四諦: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的真理。苦,泛指身心苦惱之狀,世俗的一切在本質上都是苦的,苦諦是對苦的正確認識;集,招聚之義,集諦是對世間人生諸苦根源的正確認識;滅,即寂滅,滅諦是指通過認識所有苦的原因來消除所有的苦;道諦是關于八正道之真理,依此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八正道即正見(正確的知見)、正思惟(正確的思考)、正語(正當的言語)、正業(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職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正念(正確的觀念)、正定(正確的禪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為小乘的最高果位;乘,運載之義)。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槃,若專修四諦以求涅槃者,一般稱其為小乘聲聞人(“聲聞”指聞佛之聲教而悟道的出家弟子)。

⑥非常:即“無常”,梵語anitya,與“常住”對應。謂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而不常住。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于刹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故總稱無常。

⑦苦空:苦是說人生短暫,今日、去日都有無量諸苦;空指緣起性空,法(實相)為眾緣和合而成,並無真實的自體(無我)。

⑧心解:本義系指心由一切束縛中解放;謂因此心離于貪愛之縛,而得解脫,亦稱心解脫。

⑨信樂:聽聞、信仰佛法,因而產生愛樂之心。

⑩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些戒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優婆塞(居士)必須做到,修行層次越高戒律越多,越嚴。

⑾曰優婆塞:曰,原本作“白”。優婆塞,指在家親近奉事佛、法、僧、受持五戒之男居士。

⑿上座:指高僧大德或資曆很老的和尚。

⒀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chēnhui)、不邪見。

⒁無為大道:即無為法,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涅槃的別稱。

⒂宣化:宣揚教化。

⒃中外:表親。

⒄否(pǐ)塞:阻隔。

⒅閱叉:梵文yasksa的音譯。亦作藥叉、夜叉,天龍八部之一,傷害人畜之惡鬼。

⒆訾(zī):通“貲”。計量。

⒇死職:死于職守。有些版本把“我死職當恐此眾人”斷句為“我死職當,恐此眾人”,不妥。

(21)頌:通偈(ji),又稱偈頌。和尚念的詞句,似詩歌,多一語雙關,富于哲理性。

(22)跳踉(liang):跳躍。

(23)賈客偈答:與下文“鬼複說偈”、“賈客偈答”等均據《資福藏》本校補。

(24)執心:執意事物而不離心。

(25)金剛: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以金剛比喻武器,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取其最勝之義。

(26)力旅:旅通“膂”。即體力。

(27)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nou)多羅三藐(miǎo)三菩提之略稱。意指真正之覺悟。成佛亦叫正覺。

(28)摩訶薩:即摩訶薩埵,梵語maha^sattva,譯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成佛之大心願的眾生,亦即大菩薩。

(29)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為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常與帝釋天戰斗的鬼神)、人間及六欲天之總稱,是有淫食二欲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為離欲的眾生所居,是無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禪十八天皆屬之(此界之天眾無男女之別,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為食物及語言);無色界是色相俱無但住心識于深妙禪定的眾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屬之(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禪定)。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