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7節:舊雜譬喻經(13)

二苦說1源于身心的苦稱為內苦;2受外界逼迫所產生的苦(如惡賊、天災等),稱為外苦。

三苦說1對不如意之對象感受到苦,為苦苦;2對所愛者之毀壞感到苦,是壞苦;3見世間一切無常不實而感到苦,是行苦。

四苦說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

八苦說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6怨憎會苦;7求不得苦;8五陰熾盛苦。

十八苦說1老苦;2死苦3憂苦;4悲苦5苦苦;6惱苦;7大苦;8無明苦;9行苦;10識苦;11名色苦;12六入苦;13觸苦;14受苦;15愛苦;16取苦;17有苦;18生苦。

上述種種苦都不適合解釋比丘之苦,足見,苦是有個性的,幾乎每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苦。死為苦之最,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故稱為“風刀苦”。

我最大的“苦”是眼見中國傳統文化一天天沒落,有起衰救弊之心,無力挽狂瀾之力。

(十二)國王繞塔喻

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繞塔①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覺知,問群臣:“有金在釜,釜沸中以手取可得不?”答曰:“不可得。”王言:“以②冷水投中,可得不?”臣白王:“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可但有惡無善乎?”-

注釋]

①繞塔:指由右旋繞佛塔。與‘繞佛’同義,皆表示恭敬仰慕之意。

②以:原本作“汝”-

今譯]

昔從前有一個國王,出門打獵,回來時繞塔禮佛,臣屬們都笑他。國王察覺,問群臣:“有黃金在釜中,釜中的水正沸騰,伸手取金,能得到嗎?”群臣回答說:“不能得到。”國王說:“倒進冷水,可得到嗎?”群臣回答國王說:“可以得到。”國王說:“我做國王本分之事,出行打獵就像釜中的水正沸騰,燒香、燃燈、繞塔就像把冷水投到沸水中。作為國王,有善行也有惡行,怎麼能只有惡行沒有善行呢?”-

點評]

這個故事涉及繞塔與燒香。

繞塔指由右旋繞佛塔,表示對佛的恭敬、仰慕之意。因為佛塔是藏佛的舍利(子)的地方,繞塔形同繞佛。

至于燒香,印度人古代就有夏天塗香,冬天燒香習俗。後來燒香演化為一種佛教形式,表達希望人如一縷縷香煙乘虛空往至世尊之頂與佛溝通的願望。

國王認識到有些“惡”是不得已而為之,他用燒香、燃燈、繞塔等善行抵消所做的惡,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人生于世,不可能一點惡都不做。比如不殺生就很難做到。釋迦牟尼說,每碗水中都有十萬條蟲。出家人外出每人都帶有一個極細的篦子,用來過濾水,把“蟲”放歸江河,以示仁心。但是無論怎樣過濾,總有些蟲(今天謂之細菌)進入水中,被人喝掉。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功補過。

(十三)鬼持沙門喻①

昔有沙門,行至他國,夜不得入城,于外草中坐。至夜,閱叉鬼來,持之:“當啖汝。”沙門言:“相離遠!”鬼言:“何以為遠?”沙門言:“汝害我,我當生忉利天上,汝當入地獄中,是不為遠也?”鬼則置辭謝,作禮而去-

注釋]

①鬼持沙門喻:《經律異相》卷十九有《沙門得鬼抱安心說化鬼辭謝而去》,內容與《鬼持沙門喻》相類-

今譯]

從前有一個沙門,來到別的國家,夜間不能入城,便坐在城外草叢中歇息。到深夜,閱叉鬼來了,抓住他說:“我要吃你。”沙門說:“那我們就互相離得遠了!”鬼說:“為什麼離得遠呢?”沙門說:“你害我,我就轉生到忉利天上,你就墮入地獄,這不是相離很遠嗎?”鬼聽罷連聲謝罪,行禮之後離去-

點評]

一般人遇到鬼的第一反應是逃跑,但這並不一定有效,因為鬼具有超能力,人在其面前很難跑掉。這個沙門的做法值得稱道——與鬼講道理。看似是與虎謀皮,實際上也許是有效的。

能說服善良的人不算真本事,能說服惡魔那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