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8節:舊雜譬喻經(14)

(十四)藏七寶喻

昔有國王,令人呼知識①。知識言:“謝王,適穿地作坑,欲藏七寶。”王聞大驚,令人複呼。知識白王:“今適下寶著坑中。”王便複令呼。知識白王:“今適下平地,平地已,便往。”

王問:“汝何癡!藏七寶以語人耶?”知識言:“屬饌具甘美,欲飯佛及比丘僧,是為穿地作坑;斟布羹飯,是為下寶坑中;掃地、行澡水、闡②經,是為平地。”白王:“此寶五家③不能辱也。”王言:“善哉,善哉!汝不當早相告我?當早相告,我當數藏寶。”王則開藏,大布施,飯佛及比丘僧。佛為說清淨咒願④,即發道意⑤矣-

注釋]

①知識:朋友。也指與佛門結下善緣之人,把這些人稱作“善知識”。

②闡:原為“羼”。

③五家:王、賊、火、水、惡子;意為世之財物,應為五家共有,不能獨用之。

④清淨咒願: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為清淨;佛有清淨法界,即佛所證之真體,向佛之心為清淨咒願。

⑤道意:道心,求道之意-

今譯]

從前有一個國王,讓人叫一位善知識過來。善知識說:“代我謝謝國王,我正在挖地鑿坑,埋藏七寶。”國王聽到這話大為吃驚,讓人又去喚善知識。善知識說:“現在我正把七寶埋在坑里。”國王再次喚善知識。善知識向國王報告:“現在正在平整地面,平整好地面我就去。”

國王見到善知識,問:“你好蠢啊!藏寶還告訴別人嗎?”善知識說:“剛才正在做美味佳肴,好去侍奉佛與比丘僧——這就是挖地鑿坑;盛湯分飯——這就是把寶放到坑中;掃地、准備洗浴用水、講習佛經——這就是平整面地。”他還告訴國王:“這些寶物是水、火、賊、官、惡子這五種災難不能損害的。”國王說:“善哉,善哉!你為何不早說?早知道如此,我也該埋藏寶。”于是國王打開倉庫,大行布施,施舍飯給佛與比丘眾僧。佛為國王講說向佛之心,國王也萌生了求道的心願-

點評]

佛教對財產的態度是取財有道,財盡其用。財物躺在倉庫里是無用的東西,施舍給眾人則成為寶物。用多余的財行善事,這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有些國家——比如日本制定嚴格的遺產稅法,人死後相當一部分財產歸國家所有,用來救濟窮人,不失良策。

這位善知識告訴了國王該如何對待財產,國王結識他乃三生有幸。阿難說過:“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十五)持齋喻

昔有四姓,請佛飯。時有一人賣牛湩①,大姓留止飯。教持齋戒②,止聽經。賓乃歸,婦言:“我朝相待,未飯。”便強令夫飯,壞其齋意。雖爾,七生天上,七生世間。

師曰:“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複有五福:一曰少病,二曰身安隱,三曰少淫意,四曰少睡臥,五曰得生天上,常識宿命所行也。”-

注釋]

①牛湩(dong):乳汁。

②齋戒:齋,原為清淨,後漸轉指過正午不食;齋戒,指清淨身心,慎防身心懈怠,或特指過午不食之戒法;能持守此法者,稱為持齋,見下文-

今譯]

從前有四姓人家,請佛吃飯。當時有一人賣牛奶,大姓人家留他吃飯。這個人受教守戒不吃,只是留下聽講經。他回家後,妻子對他說:“我從早上就等你,現在還未吃飯。”強讓丈夫吃飯,破壞他齋戒的心願。雖然這樣,他還是得善報:七次轉生天上,七次轉生人間。

法師說:“一日修持齋戒,可得到六十萬年的口糧。另外還有五種福分:一是少生疾病,二是身體平安,三是少淫意,四是少睡臥,五是能轉生天上,而且能識解前世的所作所為。”-

點評]

持齋不是指食素,指過中午不食,是苦行的一種。苦自己不是目的,而是形式。佛學家經常從佛學角度講佛法。實際上,作為對佛教感興趣的局外人甚至居士,與其說精通佛理是必須的,不如說在形式上向佛更重要些。遇塔掃塔,遇佛拜佛,燃香許願,懺悔罪過、持齋靜心,這些無論對人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