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9節:舊雜譬喻經(15)

(十六)道逢淫女喻

佛及比丘眾應請,有一沙門與一沙彌後來。道逢淫女人,牽沙門。沙門與之有欲,欲畢到飯家。佛呼沙彌:“汝到須彌山①下取甘泉來。”沙彌已得道,便挑缽于前,叉手②退③。須臾,得水來還。其師慚愧踧踖④,悔過自責,即得羅漢。此女人,宿命對也。逢對畢罪,乃得道矣-

注釋]

①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須彌世界。佛教宇宙觀主張宇宙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最下層系一層氣,稱為風輪;風輪之上為一層水,稱為水輪;水輪之上為一層金,稱為金輪;金輪之上即為山、海洋、大洲等所構成之大地;而須彌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據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記載,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其山直上,無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宮殿,山基有純金沙。

②叉手:即合十,印度致敬法之一種。又稱金剛合掌,即合掌交叉兩手之指頭。

③退:原為“追”。

④踧踖(cuji):局促不安-

今譯]

佛和比丘眾僧應邀赴齋,有一沙門與一沙彌後到。他們在路上遇到一個淫女人,拽住了沙門。沙門與她發生了淫事,淫欲滿足之後來到施飯人家。佛呼喚沙彌:“你到須彌山下取甘泉來。”沙彌已得道,便挑缽在身前,合十行禮後退下。不一會兒,把水取回來了。而他的師傅(沙門)慚愧不安,由于悔過自責,得到羅漢果位。此女前世命定是沙門的配偶。遇到配偶,了結罪孽,才悟得道法-

點評]

苦行是很難的,總會出現個別破戒者,和尚變成了花和尚。面對這種情況,不能不給予一種解釋。對那些改正錯誤、真心悔過的破戒者予以原諒,把他們的破戒行為解釋為前世所定、償壞孽債,也無不可。不過,如果一錯再錯,那就不可饒恕了。

(十七)年少沙門視正夫人喻

昔阿育王①日飯千羅漢。後有來年少沙門與千道人俱入宮。年少沙門坐已,上下視王宮殿,複視正夫人不休。王有恚意。

飯已,各自去。王留上座三人,問:“此年少從何來?姓名為何?師事何人?此非沙門,何因將入宮,占相正夫人眼不轉休?”答曰:“此沙門從天竺②來,師名某乙,姓某,名某。有慧明,達經,故來。以視坐起宮殿,複上視忉利天,適等無異念。王前世以把沙著佛缽中③,巍巍乃爾。今複日飯千羅漢,其福無量也。所以視正夫人者,萬六千人之上,端正無比;卻後七日,壽盡當入地獄。世間無常,用是故視之耳。”王惶怖,呼夫人,自歸三道人。道人言:“王雖日飯吾等千人,千人不能釋解夫人意。故當得年少沙門為說經,可疾見諦道④。”

王使請道人。道人還,王與夫人俱頭面著地,願歸命,令重罪得微輕。道人則為夫人說宿命所可經見者,為現法要。應時歡喜,衣毛豎立⑤,則得須陀洹也。

夫人本五百世為道人姊,宿共誓:先得道,當相度。

師曰:“人無宿命,終不從解,亦不相見,語言終不入意。人各有本師也。”-

注釋]

①阿育王:佛教護法名王。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生卒年月不詳,在位年代約為公元前268年至前232年。他繼承並發展了父祖統一印度的事業,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他初奉婆羅門教,肆其暴行,殺戮兄弟、大臣、及無數人民,後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于國內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他把自己統治的業績及對人民的教化要求,刻在岩壁及石柱上,即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

②天竺:古印度。

③“王前世”句:相傳阿育王小時候曾把土當作炒面獻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