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第39節:雜譬喻經(6)

- 點評]

阿育王的做法符合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論斷。

(七)小沙彌斗外道喻

昔佛般泥洹去百年後,有阿育王愛樂佛法。國中有二萬比丘,王恒供養之。諸九十六種外道生嫉妒意,謀欲敗佛法。自共聚會,思惟方便。中有一人善于幻化①,便語眾人:“吾欲作幻,變惡鬼形,索沙門斗②之,必散亡。當知其不如,必來歸吾等道矣。”異道所奉神名摩夷首羅③,一頭四面,八目八臂,諸鬼之最是可畏者。梵志即作是身,將諸丑鬼二百余頭,洋洋行于國中,徐徐稍前,至王官門。一國男女,莫不怖懼。

王出迎之,見大惡④鬼,稽首問曰:“不審大神,何所敕欲?”鬼語王言:“吾欲啖人。”王言:“不可爾也。”鬼曰:“若王惜人民者,國中有無益王者,付我啖之。”王言:“無有也。”鬼言:“諸沙門等亦不田作,亦不軍征,不臣屬王,此則無益者,付吾啖之。”王心不樂。事不得已,便遣使詣祇桓⑤,道其消息。

二萬比丘中有最下沙彌,年十三歲,名端正,白諸比丘:“我當行應焉。”即便聽許之。沙彌出外,語維那⑥曰:“其有梵志墮祗桓中,便共剃頭,無令得脫。”便往其所,語鬼神曰:“知汝來欲啖吾等,吾等是僧中最小,故來先相差次⑦,其余比丘安次當來。”沙彌複言:“吾旦來未得食,卿等飯我,令得一飽,乃卻啖我。”鬼神與之。時從鬼梵志亦有二萬余人。王作大廚,當與此等。沙彌便取二萬人食,具皆著口中,神足飛著祗桓,故未飽。複取二萬梵志吞之,亦以神足送著祗桓中。時作幻梵志,走大怖懼,還複為人,稽首謝過,願作弟子。諸比丘盡剃諸梵志頭,為說經法,皆得羅漢。一國人民無不歡喜,得福得度。

王思惟言:“一小沙彌,感動如是,況摩訶衍海⑧,何所不有哉⑨!”便發無上正真道意。

從是以來,佛法興盛,于今不滅-

注釋]

①幻化:謂幻術師變化所現無實體之物。常用作譬喻;又幻與化。空法十喻之二。幻,謂幻術師所作。化,謂佛、菩薩等神通力之變化。

②斗:原本作“聞”。

③摩夷首羅:梵名Mahes/vara。原為婆羅門教之主神濕婆,進入佛教後,即成為佛教之守護神,稱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禪天,稱摩醯首羅天王。其像為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獨尊。

④惡:原本作“恐”。

⑤祇桓(qihuan):即祇樹給孤獨園,印度佛教聖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之南。略稱祇園或祇樹、祇園精舍、祇洹(洹huan,yuan,現讀後一音)精舍,意為松林、勝林。祇樹乃祇陀太子所有樹林之略稱;給孤獨即舍衛城長者須達之異稱,因長者夙憐孤獨,好布施,故得此名。大概此園乃須達長者為佛陀及其教團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祇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稱祇樹給孤獨園。佛陀曾多次在此說法,為最著名之遺跡,與王舍城之竹林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之兩大精舍。園林之地平正,約有八十頃,內有經行處、講堂、溫室、食堂、廚房、浴舍、病室、蓮池、諸房舍。園林中央為香室,周圍有八十小房。精舍之左右池流清淨,樹林茂盛,眾花異色,蔚然成觀。圍繞精舍之外,另有十八僧伽藍。又精舍本為七層建築,然玄奘于七世紀參訪此地時,該精舍業已荒廢。

⑥維那:為寺中統理僧眾雜事之職僧。

⑦差(cī)次:依次安排。

⑧摩訶衍海:摩訶衍,大乘,見本書第一經第六十八篇注釋⑧;摩訶衍海,指大乘佛法,以海喻其博大無涯。

⑨哉:原本作“我”-

今譯]

從前佛涅槃百年後,有阿育王喜愛佛法。國中有二萬比丘,國王一直供養他們。九十六種外道心生嫉妒,謀劃敗壞佛法。他們聚會,商量計策。其中有一人,善于變化,便對大家說:“我想作法變成惡鬼形,找沙門斗法,他們一定散伙敗亡。他們就會知道不如我們,就會皈依我們的道法。”外道所奉的神名叫摩夷首羅,一頭四面,八目八臂,是各種鬼怪中最令人生畏的。這位外道梵志就化作摩夷首羅,率領二百多的各種丑鬼,洋洋得意的走在都城,放慢腳步前行,來到王官門前。這個國家的男女老少,莫不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