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節:再生緣之孟麗君傳(62)



大殿上,新皇帝親自主考。考生們看皇帝歲數不大,面容和善,心下稍安。劉捷意外地發現,酈君玉赫然在座,大吃一驚:"這……這個六十七號,怎麼冒出來的?"酈君玉笑吟吟地看著他,褲腿上還沾有泥點和青草,顯然是抄小路走來的,可滿心憤怒和懷疑的劉捷哪還顧得了這些!?

皇帝並沒有注意到劉捷的不安,而是徑直沖著梁丞相:"梁丞相,你先出個題,讓考生們熱熱身。"梁丞相:"是。"隨後面對眾人道:"大家聽了:'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感歎時光的易逝,還是贊美大千世界的變幻無窮?"此題一出,眾進士躍躍欲試,紛紛舉手。梁丞相隨意指出一人,讓他起立作答。那人侃侃而談,唾沫橫飛。皇帝稍稍皺眉。又有人見機而為,站出來駁斥,言詞和動作也是慷慨激昂。梁丞相一臉微笑,劉捷不動聲色。進士們受到感染,克服了畏懼心理,爭相發言。但大多只是虛張聲勢,拼命逞能。唯有劉奎璧、酈君玉等少數人,不溫不火,娓娓道來。皇帝與梁丞相注意的目光,漸漸聚焦到這二人身上。劉捷看在眼里,內心為兒子驕傲,他不失時機地在皇帝耳邊低語幾句,皇帝微微點頭。

于是,劉捷向眾人擺了擺手。廷下頓時又鴉雀無聲。劉捷:"眾位考生,現在恭請皇上親自出題!"皇帝笑笑:"朕只有一題,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此話是對,是錯?"眾人面面相覷,不敢貿然回答。劉奎璧有了先前的經驗,成竹在胸,搶先舉手出列:"小臣劉奎璧,拋磚引玉,敬請皇上聖裁!"皇帝十分欣賞他的勇氣:"好,你說吧。"

劉奎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語出《孟子•梁惠王下》。聖人出身草萊,志存高遠,是以未出仕時修身、齊家,為君王所用時治國、平天下,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可謂人生最高境界,也成為曆代讀書人萬世師表!孔孟先聖,雖生不逢時,未遇明君,轉而發奮著書立說,開千秋之學風,而董仲舒、諸葛亮等重臣,位列三公,形同肱股,輔佐英主開疆拓土,鼎定勳業,留萬古之芳名。這一切都證明了,無論窮與達,人的修養至上!否則,窮與螻蟻為伍,達同禽獸無異,沒有靈魂,沒有目標,也沒有進取之志和廉恥之心……"這番搶答後,群臣點頭稱是,考生們竟一時無人辯駁。劉捷洋洋得意。

只有酈君玉聽完,不禁皺了皺眉頭。皇帝掃視眾人:"劉奎璧言之有理,也言之有據,文思縝密,不愧少年英才!可有人與他立論不盡相同?"酈君玉從容不迫地出列:"皇上,小臣酈君玉,不敢苟同劉奎璧的高論!他方才這番言詞,是在演繹古人的話語,並無新意,也不切合當今的實際。"皇帝頗感意外:"哦?你說下去!"君玉:"是。窮者,誰不想達?達者,更畏懼窮!為求發達,窮人兢兢業業,辛辛苦苦,農耕其田,工利其器,商務其業,學讀其書,人人都在獨善其身。可是,除了幾個少得可憐的窮書生,通過科舉,做了官吏,絕大多數人依然過著艱難困苦的日子!是他們不努力嗎?是他們不上進嗎?非也,蓋因如今的達者,不願意,也不允許把發達的機會賜給窮人!"

她回憶起進京趕考的路上,被饑民所攔的情景,感慨萬分。

"達官貴人們不想和窮人分享錦衣玉食,他們視窮為一種羞恥,更因目睹諸多曾經顯貴的人,在爾虞我詐中失敗,淪為窮人,故而倍加恐懼貧窮……因此,他們便不遺余力地壓榨窮人,聚斂財富,把持權柄,以圖這樣的發達永遠保持不變,福蔭子孫。在這些人眼中,所謂天下,就是他們鼻子尖上的那一點金錢與地位!"群臣咋舌,個個聽得面紅心跳。劉奎璧驚訝之余,更是一臉的不服。

酈君玉回憶起白大橫行鄉里,老康沉冤入獄,百姓送盤纏給自己進京的種種過往,更加義憤填膺。"上行而下效,窮者見達者做出如此不光彩的榜樣,為求發達,不得不另辟蹊徑,農棄田畝不耕,或進城流浪,或落草為寇;工棄材具不用,或聚賭成癮,或狂飲尋歡;商棄貿易不做,或巴結權貴,或放貸漁利;學棄功課不專,或投機取巧,或攀龍附鳳。盡管有些人,還時時把聖賢道德掛在嘴上,卻不過是修煉成了偽君子而已!皇上,聖人古訓本來不錯,但在今天,該反過來捫心自問一下了,窮時,我們心憂天下了嗎?而當朝的達者,更不要忘了獨善其身,誠所謂'己不正,焉能正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