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東漢石祠



莫邪推動了幾個箱子,箱子都不算重,如果里面是金銀,肯定不會這麼輕。

“那就不動了!”張靈云呵呵一笑,干脆走到了一邊。

這里的寶貝多了,莫邪肯定不可能說謊,如果說謊,那麼只能說明這些箱子里面的寶貝更加珍貴,但是,還有什麼寶貝,是比他們現在發現的這些更值錢,更珍貴的?

既然沒有,那麼莫邪就沒必要騙人。

“這麼多箱子都是書?這多可惜啊!”其他人可沒有多想,所以全都可惜的看著那些箱子。

紙質的書籍,自然容易損壞,所以他們也不會胡亂打開。

“紙壽千年,難道還真能保存這麼多年?”

“肯定的,你沒看箱子密封的那麼好!”

“哈哈,你們不知道了吧?我能夠檢測出來,看看,這里面全都是木纖維,還有樟腦丸、生石灰,這些是防潮防蟲的,咦,就連紙張也是經過化學處理的?看來還真不能小看古代人!”這個時候,張鳳林拿著手機嘚瑟開了。

“你小子不要大呼小叫的!”張靈云沒好氣的看著張鳳林道,他這麼一說,好似他多麼不信任莫邪一樣。

“我們張家能夠流傳到現在,自然是詩書傳家,藏這麼多書是應該的。”張靈慧得意的道。

“這得得有多少書籍?”張鳳府看著一只只壘起來的紫銅箱子,驚歎的道。

“不要感歎這個了,前面應該是你們張氏的宗祠,沒想到在這地下,居然還建有一座宗祠!”這個時候,莫邪再次提醒道。

“宗祠?怎麼可能建立在這里?難道這樣也怕被人毀了?”張鳳嵐嘿嘿笑著道。

莫邪也笑了,張家的宗祠還真得藏起來,要不然,還真有人想要來毀了它們。

“弓力千鈞東風勁,長空萬里北斗明。”

“這什麼意思?怎麼弄了這麼一副對聯?”

“還能什麼意思,這幅對聯解釋了什麼是張!”

“張,施弓弦也,以弓,長聲。”

這就是張氏的來源,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繃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

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

張是擅長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這幅對聯的使用率很高,可以說是廣泛鐫刻于各地張氏宗祠的楹聯,它詮釋了張氏與弓箭、與北斗星的密切關系。

張氏的始祖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弓矢的發明者。

弓箭可是遠程殺傷工具(武器),對氏族社會影響極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制造,還取弓長之意,賜姓張于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另外,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

盡管張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但與劉、李、趙三個漢唐宋強盛王朝的國姓相比,人口數量一直保持領先地位,而今居然排名第三,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個中原因,值得研究,看看現在第一大姓——李姓,曆史上先後出現過6個李姓政權,稱帝者多達60多個,僅僅一個唐朝,就統治中國將近300年,開枝散葉,興旺發達,子孫必眾。

而張姓則是個例外,雖然張姓曆史上也出過皇帝,建立過“前涼”(五胡十六國之一),但由于地處西北,疆域狹小,又逢五胡亂華,存活時間很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

但是,盡管張不是國姓,但從漢朝起,張姓人才風起云湧,形成了名門望族、家族體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

秦漢時期,張姓還是一個小姓,但漢朝數百年,張姓卻牛人輩出,對漢朝乃至中華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

比如,政治家漢初三傑的張良,外交家出使西域的張騫,天文學家張衡,醫聖張仲景,五斗米教(道教)始祖張道陵……

當然,漢朝也衰亡也掌握在張姓手中,東漢晚期的“黃巾起義”,張角三兄弟敲響了漢王朝的喪鍾,後來的大太監張讓,更是禍國殃民。

⑻BoОK.сΟм

如果只是看後來這想張家名人,他家的宗祠藏在這里是應該,如果在外面,肯定被人燒了。

走進宗祠之中,果然看到了很多名人,其中最出名的當然是張氏老祖張揮,其次就是張讓,其他就沒有人知道了,但是,到了近代,卻出現了一些熟悉的名字。

這些都是上五代的張氏老祖,他們的名字到現在還記錄在家譜上,每年都會被拿出來祭奠!

“最後一個是祖爺爺,爺爺臨走都沒有合上眼,他是想著入宗祠啊!”張靈鳳看的傷心,直接哭了起來。

雖然她爺爺死的時候它還小,但是,那個時候給她留下的記憶,卻是刻骨銘心的,這里沒有她爺爺,肯定是一個遺憾。

“不要傷心,這次出去我們就祭祖,到時候把爺爺他們請進來就行了!”張靈云道。

有了這種想法,張靈鳳也不傷心了,她被老莫擁著,走進了張氏祖祠。

“這是石祠?”剛剛走進去,張鳳國就驚訝的道。

“咦?鳳國長進了?說說,什麼是石祠?”張靈鳳道。

張鳳國被眾人盯著,有點不好意思的道:“我也不知道,就是見過一座這樣的祖祠,聽說那就是石祠!”

“你說的是東漢石祠?”這個時候,莫邪明白了張鳳國說的是什麼。


齊魯大地上的孝堂山石祠舉世聞名,這座東漢石祠建于東漢初年,曆經兩千年曆史風云,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築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它也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築,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

曆史上的孝子堂大名鼎鼎,所在石祠所在的小山坡,現在就叫作孝堂山,所在的鎮就叫作孝@里鎮。

而石祠以及石祠後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不過,那座祠堂的規格,跟張氏祖祠可沒法比,但是,其主要建造材料,卻是相同,所以張鳳國才想到了那座石祠。

張氏這座祠堂雖然建在地下,但是面積絕對不小,祠堂坐西朝東,系五開間三進建築風格,保存完好。

祠堂面闊25米,進深47米,建築面積1230平方米,石祠前面正中用一上下大斗的八角石柱,將石祠分割為二,在八角柱與後山牆之間置三角石隔梁,使石祠成外看為兩間,內部連成一整間的形式。

石祠牆壁均為厚約0.2米的石板砌成,屋頂兩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攏、勾頭、椽頭、連簷等形狀,石祠內北牆下橫列東西向的低矮石台。

祠內石壁和三角石梁上雕刻有精美的畫像,刻聖賢,模仙凡,有農耕,有井鹽,出行圖,車騎圖,樂舞隊,百樂喧。

畫像的構圖和雕刻,都達到了漢代畫像石藝術的高峰,可以說是漢代畫像石最完整、最傑出的代表作。

這座石祠的主體建築,全部在一座巨大的洞穴之中,看樣子,這座祠堂幾乎填充滿了這座洞穴,所以看著像是跟洞穴相連,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雖然建設在地下,但是祠堂主題建築一點都不少,主要建築全部為硬山頂,屋脊嵌瓷,青瓦頂。

屋內梁柱、駝墩、瓜柱等構件有人物、鼇魚、花鳥、走獸、水族、靈芝等木雕彩繪裝飾。

祠堂正面外觀,正中為凹斗門樓,門首橫額正面刻著“張氏祖祠”四字。

莫邪能夠看到,不斷維修的痕跡,特別是聰訓堂,簡直跟新的一樣,看來它是最近才修的,在這地下,就是一百年前維護的,也看起來如同新建一樣。

所以,就算是屋內梁柱、駝墩、瓜柱等構件的雕刻、油漆,都嶄新如故,上頭的雕刻細致入微,漆畫栩栩如生、色彩鮮明。

這樣的古典建築,在外面是很少看到的,就算先前莫邪他們看到了一些古代園林樓閣的瓷器模型,此時看到了修建的這麼莊嚴肅穆的祠堂,還是心情激動。

前後左右先看全貌,單簷,懸山頂,兩開間,前面正中立一石柱,柱頭是一大斗和後牆之間上架著隔梁石。

門兩側還各有一根石柱,只是後人采取的加固措施,說是後人,但一根立于唐代大中五年,一根立于宋代崇甯五年,也都是遠追唐宋的古物了。

這座祖祠,每一次維護、修建、擴建,都有銘文刻于石上,所以,它們的曆史,莫邪等人看的一清二楚。

當然,除了記錄修建的時間之外,這里還刻錄了不少文字,比如西山牆外側是刻于北齊武平元年的《感孝頌》。

這個雖然是抄襲的其他地方的文章,但是根據頌中文字,卻足以說明,古人是崇尚孝道的。



⒏BoOk。cο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