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9節:慈禧:因為她是個女人?(5)

當亂起時,人人都說拳匪是義民,怎樣的忠勇,怎樣的有紀律,有法術,描形畫態,千真萬確,教人不能不信.後來又說京外人心,怎樣的一伙兒向著他們;又說滿漢各軍,都已與他們打通一氣了,因此更不敢輕說剿辦.後來接著攻打使館,攻打教堂,甚至燒了正陽門,殺的,搶的,我瞧著不像個事,心下早明白,他們是不中用,靠不住的.但那時他們勢頭也大了,人數也多了,宮內宮外,紛紛擾擾;滿眼看去,都是一起兒頭上包著紅布,進的進,出的出,也認不定誰是匪,誰不是匪.一些也沒有考究.這時太監們連著護衛的兵士,卻真正同他們混在一起了.……這時我一個人,已作不得十分主意,所以鬧到如此田地.我若不是多方委曲,一面稍稍地遷就他們,穩住了眾心,一方又大段地制住他們,使他們對著我還有幾人瞻顧;那時紙老虎穿破了,更不知道鬧出什麼大亂子,連皇帝都擔著很大的危險.

面對此種變故,慈禧最終被上述各種力量裹脅,按照他們的意圖,幾近瘋狂地對八國宣戰.她不過是當時群體無意識的一個代表.1900年夏天發生的事件,實在是一種制度性或者說結構性的危機總爆發.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之間,牽涉太多的曆史事實和利益團體,慈禧的行為,也難以從一兩句話中得蓋棺之論.

新與舊

慈禧晚年經過的幾次重大事件(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和八國聯軍侵華),超過了這位統治者的應付能力,或者說超過了大清王朝全部官員們的應付能力.就其個人而言,慈禧在最後十年間(1898~1908年),無疑是發生了精神和人生上的多重變化.1898年的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迄今論者已經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考證和詮釋.其結論大抵為如下兩端:

一是認為慈禧是守舊官僚和頑固抗拒變法的代表,誠如眾所周知的,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後一手鎮壓下去的.所以慈禧反對革新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種認識是,慈禧並非一貫就反對變法維新.史家們認為,沒有慈禧首肯,光緒皇帝根本不敢干這麼大的一件事.包括《定國是詔》在內的不少"聖旨",下達前都曾送慈禧審定.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曾12次專程赴頤和園朝拜慈禧,"這些會見絕不僅是禮儀性的".

在慈禧和光緒帝的關系中,慈禧顧及的是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是否會因為變法而喪失,所以發動政變,斷送了百日維新.但是,並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說慈禧斷送了中國的改革進程.慈禧所關心的是,是否能在她的權威之下推動中國的變革.

慈禧在逃亡之前一日,令崔玉貴溺死光緒帝的寵妃珍妃,這也和慈禧與光緒之間的權力爭奪有關.珍妃得光緒專寵致使隆裕皇後失寵,加上她本人不善討好老佛爺的性格,本已經為慈禧所不容.而她對光緒的政治支持則是導致自取滅亡的根本原因.據宮女和崔玉貴的回憶,囚禁了三年的珍妃在被慈禧最後一次召見的那個悶熱的下午,慈禧對珍妃說:"洋人要打進城了,我們要避一避,帶著你走不方便."又說洋人一來,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他們老了,無所謂了,而珍妃年紀輕輕,不要使祖宗蒙羞.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慈禧大聲呵斥說:"你死到臨頭還敢胡說!"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慈禧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把她扔到井里去."從這個對話看,珍妃的確不怕死了,要麼就是她完全不識時務.珍妃的話讓慈禧馬上就有了殺機,令自己的結局由可能的賜自盡變成了"他殺":其一,慈禧成了逃跑的人,被珍妃這麼一說,面子上很過不去;其二,珍妃不僅沒有在口頭上感謝慈禧的關照,而且仍然強調自己沒有罪;其三,最要命的是,珍妃在這個關鍵時刻,居然還是明目張膽支持光緒,她的回答在政治上而言是自取滅亡.這就是宮廷斗爭中一個本不應該進入宮廷的孩子應該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