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7節:別了,羅伯特·赫德!(2)

正在鎮壓太平天國前線的曾國藩堅決反對"十三條",提出"不如早為疏遠,或竟將此船分賞各國,不索原價".于是恭親王奕等人認為,"與其貽患于將來,不若請裁于此日".最終遣散了這個所謂的阿斯本艦隊.李泰國因此而被革職.赫德實際成了最大受益者.所以,當曾國藩向他表態的時候,相信他是深知其中的利害關系的.1868年蒲安臣因代表中國擅自與美國訂立條約,恭親王後來明確表示不擬再用洋人辦理中國外交.故此,赫德擬定了基本原則:"不必用花言巧語,以中國的利益為重是必須遵守的正確原則."

改革:局外人的《局外旁觀論》

嚴格而言,客卿畢竟是局外人.所謂旁觀者清,對于日益腐敗的清政府,除了每天工作18個小時的瘋狂做事外,赫德自然有很多話要說.在他早幾年還年輕氣盛的時候,他不揣冒昧地對整個中國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全盤意見,這就是30歲的赫德在1865年上給總理衙門的折子《局外旁觀論》.

赫德在《局外旁觀論》里開宗明義地指出,"矮人之于長人肩上所見,必遠于長人";而旁觀者"敢抒所見,或效一得之愚".

既然是局外旁觀,則首先得對局勢作出判斷.赫德說,"中華情事,一曰內情,一曰外情.今日之外情,系由前日之內情所致;而日後之內情,亦由外情所變."這是點明了國內問題和國際局勢的關系.

內情如何?《局外旁觀論》幾乎說得清政府體無完膚.政治上:"盡職者少,營私者多".財政上:"官之下取于民者多,而上輸于國者少".軍事上:軍隊"平時拉弓舉石,只講架式,股肱怠惰,止得養鳥消遣"."兵勇之數,動稱千百萬,按名排點,實屬老弱愚蠢,充數一成而已".知識界:知識分子"書籍非不熟讀,詩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應曉之事,問之輒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建議實行"民化而興國".所謂"民化"者,即"外國所有之便,民均可學而得;中國原有之好處,可留而遵","國民雨沾其益,願學者皆能學".所謂"興國"者,"中外來往日多而敦好,外無多事之擾,內有學得之益",即可興邦.最終是要在國內整頓"舊例",在外交上采取"召見,派使,會制.召見無損,派使自護,會制富民".在遵守和約的情況下,"必致(列強)欣悅,無事不助,無時不合.蓋萬國往來,向來各國讓各國之事,中國若不讓,各國必不服.若讓而做萬國之友,其地廣大,其民眾多,文義均通,安分務工,止有國政轉移,無難為萬國之首".

盡管洋務派也認識到上述問題,但是他們對于赫德的主張並沒有認真考慮.後來赫德還提過多個建議改革的方案,內容涉及財政,稅收和軍費等各個方面.他對洋務派籌備北洋海軍帶來的改革後果充滿希望:"隨著造船而來的,是對煤鐵的需要,然後是開采中國的礦山,然後是鐵路,電報,鑄幣廠,最後是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各種改良和改組.……(海軍)是一粒種子,它可以發芽,含苞以至開出我剛剛所說的那些花朵."

赫德發現對于中國的全面事務他並沒有什麼影響力,便轉而精心試驗他的中國海關改革,通過海關體制的改革,推動中國的改革.

海關的改革或者說近代中國海關體制的建立,幾乎完全出自赫德之手.僅就海關人事制度改革而言,他就采取了如下措施:在人才的選拔上,他一改任人惟親的中國式傳統,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對于海關職員,他進行了專業分工,以做到各司其職.同時實行考核制度,獎懲有據.為防止腐敗和提高職員工作積極性,他采取了高薪養廉,實行養老儲金的制度.是為中國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