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28節:別了,羅伯特·赫德!(3)

赫德的若干革新措施,具有很久遠的超前性和現代性.比如,他規定公務員不得經商,實行輪換和回避制度,給予職員申訴權等等.但赫德從不甘心其角色僅限于海關事務.他很關心中國的外交事務,並且促成了當時中國第一批外交使節的派遣.比如第一個游曆性質

的中國使團斌椿使團的出游,第一個正式的中國使團蒲安臣使團的出訪,第一個常駐外國使節郭嵩燾的出使.

此外,赫德管轄下的中國海關首先開辦郵政.赫德促請張之洞上《請辦郵政片》,經光緒批准後,總理衙門正式上《議辦郵政折》.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赫德擬訂開辦中國郵政章程,總理衙門即據此奏准.郵政正式成立,赫德任總稅務司兼總郵務司,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台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票"就此誕生.1911年以後,中國的郵政才從海關中獨立出來.

"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佬,我也是要打的"

特定的曆史條件,特定的人物,給後人留下難以定論的遺產.毫無疑問,赫德是一個外國人,而且又處于中外不對等的博弈關系中.到底是該從赫德的個人目標和行動中確立判斷的標准,還是從中外關系的大勢中推演赫德的行為價值,的確是一個需要審慎思考的難題.

一個比較穩妥的看法是:赫德控制中國海關,有損中國主權.他本人是不平等條約關系的實踐者,這一點毫無疑義.而另一方面,赫德卻以客卿的身份,盡量在其可能的范圍內對內主張改革,對外多次表達對中國立場的支持,又是值得肯定的.但後一點顯然屬于大是大非之下的次要層面.因為這些意見的表達多半是在無損英國重大利益的情況下做出的.

判斷赫德的言行,還可以從中國在19世紀後期需要以何種姿態對待內政和外交的角度看待.

中國需要改革,赫德先後向清政府提出10個改革方案,並在自己的衙門權限內進行了近代化的改革.

中國需要抗敵,赫德也曾鼓舞中國抗敵.中法戰爭期間,他對于法國的侵略表示強烈憤慨.他寫信給金登干,批評法國人的行為是"一連串惡毒的,不必要的,不公正的,毒辣的屠殺"!他希望"老天將給他們報應",並義正嚴詞地說,"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佬,我也是要打的".因此,中法戰爭期間,赫德是一個主戰派,他曾對總理衙門的大臣們說:"如果你們有把握能一致決心戰斗到底,我勸你們打,因為正義是在你們這邊,而法國勞師遠征是必會疲憊的."

中國需要保持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赫德也曾支持中國的領土完整主張.經過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事件,赫德感到重新建立合適的中外關系的重要性.他勸說列強在賠款問題上"接受中國所願承擔的賠償","維護中國的行政管理完整和維護其領土完整",並在中英談判中主張等中國整頓和完善了法律體系後"英國即允棄其治外法權".

若拋棄目的論看待赫德,其人之言行本身即已說明了一個特殊的人在一個特殊時代的地位和價值.

另一方面,與赫德同時代的英國軍政人物對中國的悍然侵略,也可以反證赫德的曆史地位.換言之,英國是使用了文武的兩手,對付一個衰落的東方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