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39節:"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英才沈葆楨(1)

"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

英才沈葆楨

晚清有兩大早逝之英才,一是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二是林則徐的外甥加女婿沈葆楨.他們繼承其父輩憂國憂民之志,而奉獻全部之生命于國家的禦外壯舉中,體現出晚清有識之士前仆後繼之精神.曾紀澤憑三寸不爛之舌從俄羅斯手中奪回伊犁,而沈葆楨則以其敏銳的視角,果敢的作風,創建南洋海軍,擊退日本侵台陰謀.這些人相互提攜,造就了晚清一代難得的知識分子整體禦外的銅牆鐵壁.比如,曾紀澤在回答慈禧太後對可用之人的問話時,說:"李鴻章,沈葆楨,丁寶楨,左宗棠均系忠貞之臣."而慈禧則肯定地說:"他們都是好的."可惜沈葆楨死後4年發生的中法戰爭(1883~1885年),導致他一手操辦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幼丹(沈葆楨字)地下有知,不知該如何扼腕歎息.

複雜的身份

沈葆楨的身份可以用三個兼任概括: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兩江總督兼管台灣.正是這三個身份,造就了沈葆楨的不凡人生.

作為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的家族和林家早有淵源,也導致了沈葆楨從小就受到經世致用思想的熏陶.沈葆楨的母親林蕙芳是林則徐的六妹,沈林兩家的關系由此交織開來.福州城並不大,沈家在宮巷,林則徐母親的娘家在文儒坊,林則徐家先是在左司營,後遷居文藻山,離三坊七巷都不遠,彼此其實算是鄰居,可謂遠親不如近鄰,走訪起來相當方便.

沈葆楨長相一般,個子偏矮,而且小時候還非常多病,"屢瀕于危".而林則徐能夠將小女林普晴嫁給他,應該是早就看好沈葆楨的前程的.

沈葆楨11歲那年,父親沈廷楓好不容易中了舉人,緊接著赴京應禮部試時,曾把沈葆楨帶上,不是帶到京城,而是帶到南京,此時林則徐正在那里擔任江甯布政使.沈廷楓把兒子留在南京,然後獨自北上應試,未中,返家時又拐到林則徐那里將沈葆楨帶回.就是這段時間,林則徐可能看上了沈葆楨,第二年即定下了親上加親的娃娃親.

沈葆楨多才好學,室名"夜識齋",尤工于書法,筆意蒼勁,法度謹嚴,間作山水.其詩詞也經常得林則徐指點.最為有名的一次,是沈葆楨書詠月詩一首,請林公過目,其中兩句曰"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頗顯自傲.林則徐看後改成"一鉤已足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林公的謙虛進取之心躍然紙上,令沈葆楨佩服不已.

沈葆楨與妻感情甚篤,從其貧窮之時夫妻相互扶持的家事中可以看出.兩口曾相伴赴京趕考.後來,沈葆楨中進士,入翰林院,直至外放九江知府,還是過著貧窮的生活.抵省城赴任時的沈葆楨,身無分文,向人"挪川費百金",是借的盤纏.至省城後,他租了二進三間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紋十一兩五錢",他為此發出了"屋價之貴,可謂極矣"的感歎!但接著他又借200兩銀子寄給妻子.在房價飛漲上天的今日,時人對此不知如何感想.

沈葆楨安頓就緒,書寫長信一封,其後附長詩一首,表達對愛情的忠貞.詩中寫道:"忽聞犬吠便心驚,望眼如穿萬里程.一穗殘燈人不寐,夜深獨自聽車聲.生生世世許同心,一刻體諒十萬金.身似鴛鴦分不得,寒宵況是病中荼.……別來新夢太分明,說與君知君莫驚.君處春來又春去,人間天上幾書生."